◎ 等待是一種心智狀態,它意味著你要的是未來,不是此時此刻;你不要你擁有的,要的是你沒有的,這樣會製造內在的分裂。因此你會失去當下,也大大的降低你生活的品質。
◎ 心智被困在「過去」和「未來」,就是一種無意識。
◎ 虛假、不快樂的自我(奠基於心智的認同),是依賴時間為生的。
◎ 每當你需要一個答案、一個解決方案、或一個創意時,停止思考、安住在當下一會兒。然後再重新去思考它,你會發現你會更有能力找出答案。
◎ 放下批判不代表你可以忽視功能失調和無意識,它的意思是,要做「那個覺知」,而不是「那個反應和批判」。就是反應了,仍然保持覺知。那個覺知就是容許反應存在,並在其中觀察它的空間。
◎ 小我需要有問題、衝突和「敵人」來強化分離感,它就是依靠這個分離感而存在。
摘自「修練當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勒著,方智出版社
星期五, 12月 24, 2010
星期三, 10月 13, 2010
修行精要摘錄
與本然一致,意味著內在和當下有著「不抗拒」的關係
◎ 小我以三種方式來看待當下的時刻:達到目標的跳板、障礙或是敵人。
◎ 你必須先對苦說YES,然後才有能力超越它。
◎ 在受苦中要有意識,痛苦和煩惱才會燒盡。
◎ 製造痛苦的不是小我,而是我們對於小我的認同。
◎ 覺知之後,必須接納,其他的任何作為都會再度遮蓋那份覺知。
◎ 接納就是允許你自己在那時刻完全去感受你的感覺。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艾克哈特。托勒著
◎ 小我以三種方式來看待當下的時刻:達到目標的跳板、障礙或是敵人。
◎ 你必須先對苦說YES,然後才有能力超越它。
◎ 在受苦中要有意識,痛苦和煩惱才會燒盡。
◎ 製造痛苦的不是小我,而是我們對於小我的認同。
◎ 覺知之後,必須接納,其他的任何作為都會再度遮蓋那份覺知。
◎ 接納就是允許你自己在那時刻完全去感受你的感覺。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艾克哈特。托勒著
星期二, 10月 12, 2010
尿療法在良導絡測試儀上的驗證
(1) 一般狀況:
這是我下班回家吃飽飯後約一個鐘頭量的。
可以看出心經、脾經和腎經都不太好:心火旺,而脾腎虛。平均的體能值,也只有49。一般人大概40~70之間,算是比較疲累。
有勞心過度,導致心腎不交的現象,脾經的虛弱,已經是我常常出現的狀況了,算是思慮過度的後遺症,因為多思傷脾。而胃經的陽亢,我覺得是正在消化食物的現象。
(註:超過平均線,也就是體能值,為陽亢,低於平均線為虛弱,粉紅色為需要特別注意,黃是稍微注意,藍是可接受的範圍)
(2) 尿療法後三分鐘的結果:
我一看之下,就想起我平日最推薦的尿療法。所以想試試看,這個療法的效果可不可以在良導絡上呈現?
於是我就去尿了一小杯,並且喝下去。然後靜待三分鐘再測量數值。
結果非常令人驚訝的,幾乎所有的數值都恢復正常,反而是膀胱經開始起反應,呈現虛弱的狀態。
我的推測是身體內的寒氣與邪火,都被排到膀胱經加以發散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平均體能值上升至58!
尿療法的快速平衡和提升體能的效果,由此測試可以一覽無遺。
這是我下班回家吃飽飯後約一個鐘頭量的。
可以看出心經、脾經和腎經都不太好:心火旺,而脾腎虛。平均的體能值,也只有49。一般人大概40~70之間,算是比較疲累。
有勞心過度,導致心腎不交的現象,脾經的虛弱,已經是我常常出現的狀況了,算是思慮過度的後遺症,因為多思傷脾。而胃經的陽亢,我覺得是正在消化食物的現象。
(註:超過平均線,也就是體能值,為陽亢,低於平均線為虛弱,粉紅色為需要特別注意,黃是稍微注意,藍是可接受的範圍)
(2) 尿療法後三分鐘的結果:
我一看之下,就想起我平日最推薦的尿療法。所以想試試看,這個療法的效果可不可以在良導絡上呈現?
於是我就去尿了一小杯,並且喝下去。然後靜待三分鐘再測量數值。
結果非常令人驚訝的,幾乎所有的數值都恢復正常,反而是膀胱經開始起反應,呈現虛弱的狀態。
我的推測是身體內的寒氣與邪火,都被排到膀胱經加以發散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平均體能值上升至58!
尿療法的快速平衡和提升體能的效果,由此測試可以一覽無遺。
星期二, 9月 21, 2010
修行精要摘錄2
◎「我不知道」並不是困惑,「我不知道,但我應該知道」或「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才是困惑。你是否可以放下「我應該或需要知道我是誰」的信念?換句話說,你能否放棄用概念上的界定,以獲得自我感呢?你是否能停止用思考來取得身分認同呢?當你放下這些,那份困惑會變得如何?當你全然的接受「我不知道」這個事實,你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平安清明的狀態。這狀態,比思考,更靠近你的存在本身。
◎你如何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呢?試都別試了,這是不可能的。當你停止在事物中找尋你自己時,那個對事物的執著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小我並不是錯的,它只是無意識而已。
◎「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間最強大力量的關鍵,經由不抗拒,意識就從形式的桎梏獲得解放。
◎不評斷、不抗拒、不執著,就是真正自由生活的三個面向
◎覺醒作為的形式有三種,接納、享受、和熱誠的處在當下
◎如果你的行動都是為了行動本身,而非保護、加強、或是順從你角色身分認同的話,那無論你做什麼,你的力量都會非常強大。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艾克哈特。托勒著
◎你如何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呢?試都別試了,這是不可能的。當你停止在事物中找尋你自己時,那個對事物的執著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小我並不是錯的,它只是無意識而已。
◎「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間最強大力量的關鍵,經由不抗拒,意識就從形式的桎梏獲得解放。
◎不評斷、不抗拒、不執著,就是真正自由生活的三個面向
◎覺醒作為的形式有三種,接納、享受、和熱誠的處在當下
◎如果你的行動都是為了行動本身,而非保護、加強、或是順從你角色身分認同的話,那無論你做什麼,你的力量都會非常強大。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艾克哈特。托勒著
星期五, 9月 17, 2010
修行精要摘錄
◎修行並不是要我們學會躲避無常和恐懼,而是要學會與不舒暢的感覺共處。
◎與其陷入自己創造的劇本中,不如單純地安住在痛苦的情緒裡。只有學會安住於痛苦,我們才能溫柔而誠實的覺察:自己正企圖將嫌惡抗拒的心,硬化成歸咎、自以為是、或是一種疏離、於己無關的心態。我們有時候也會製造出一種心靈啟示或解脫的情緒,讓自己舒服一些。要能覺察到這些心態,總是說易行難的。
◎與其助長自責,不如培養清明的善意來對待自己。
◎修行不是將舊有的東西拋棄,變成一個更完美的人。它其實是要我們學會跟真實的自己做朋友。修持的基礎就是要接受你或我當下的自己,如實的接受。
摘自「與無常共處」 佩瑪丘卓著
◎與其陷入自己創造的劇本中,不如單純地安住在痛苦的情緒裡。只有學會安住於痛苦,我們才能溫柔而誠實的覺察:自己正企圖將嫌惡抗拒的心,硬化成歸咎、自以為是、或是一種疏離、於己無關的心態。我們有時候也會製造出一種心靈啟示或解脫的情緒,讓自己舒服一些。要能覺察到這些心態,總是說易行難的。
◎與其助長自責,不如培養清明的善意來對待自己。
◎修行不是將舊有的東西拋棄,變成一個更完美的人。它其實是要我們學會跟真實的自己做朋友。修持的基礎就是要接受你或我當下的自己,如實的接受。
摘自「與無常共處」 佩瑪丘卓著
星期五, 7月 23, 2010
珍貴的氣脈資料
這些是艾育吠陀有關於氣脈的英文資料
供大家參考:
艾育吠陀氣脈資料(黑色的圖)
http://www.silambam.in/nadis.htm
各脈輪的支脈和咒音字母
http://www.silambam.in/chakras.htm
五大氣
http://www.silambam.in/prana.htm
供大家參考:
艾育吠陀氣脈資料(黑色的圖)
http://www.silambam.in/nadis.htm
各脈輪的支脈和咒音字母
http://www.silambam.in/chakras.htm
五大氣
http://www.silambam.in/prana.htm
星期四, 7月 15, 2010
能量探測術:精密靈擺測量技術課程
課程簡介
能量探測術,是一項徒手技術,專門用於測量能量狀態的一種探測法。在早期科技尚未發達的時代,印地安的薩滿巫師就是用此方法,尋找地下水源與礦脈。現代有人應用於尋人、尋物、以及使用在測量食物、飾品、寶石以及風水的能量上,成效亦頗為豐碩。
探測術主要使用的工具有靈擺、探測棒(分為L型與Y型)、以及免工具的「肌力測試法」。本課程以靈擺為主,教導學員熟悉靈擺的使用,並且教導提高測試準確度的各種練習方式。使學員在居家應用上,能夠遊刃有餘,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享受高能量的人生。
課程內容
一、 使用靈擺工具的正確觀念
二、 靈擺的基本使用:靈擺保養、歸零淨化與簡易設定
三、 精密的使用方法:靈擺盤的使用、結界與嚴密設定
四、 正確的靈擺問題詢問方式、錯誤排除法則
五、 靈擺使用於食物、健康食品、以及能量產品的檢測準則
六、 能量風水的居家應用
七、 應用於尋物、尋人、與對他人的檢測方法
八、 提高準確率的靜心練習
師資
Healer(喜樂),東吳大學碩士,精通能量探測術、彩光針灸、能量治療、呼吸釋放技巧、家族系統排列等療法。同時參研佛道顯密修行法門十餘年,旁通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奧修(OSHO)、葛吉夫(Gurdjieff)、克里虛那穆提(Krishnamurti)、唐望(Don Juan)等大師學說
課程時間
8月7日起,每週六晚上7:00~9:30,共四週
費用
新生4500元,舊生3600元
(請自備靈擺,網拍上都有賣,如需代購請特別註明)
地址
北市承德路三段51巷23號2F(近捷運民權西路站)
報名辦法
晚上7:00~11:00 洽:喜樂(healer)0960-541522
或email至healerkimo@yahoo.com.tw
寫上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
能量探測術,是一項徒手技術,專門用於測量能量狀態的一種探測法。在早期科技尚未發達的時代,印地安的薩滿巫師就是用此方法,尋找地下水源與礦脈。現代有人應用於尋人、尋物、以及使用在測量食物、飾品、寶石以及風水的能量上,成效亦頗為豐碩。
探測術主要使用的工具有靈擺、探測棒(分為L型與Y型)、以及免工具的「肌力測試法」。本課程以靈擺為主,教導學員熟悉靈擺的使用,並且教導提高測試準確度的各種練習方式。使學員在居家應用上,能夠遊刃有餘,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享受高能量的人生。
課程內容
一、 使用靈擺工具的正確觀念
二、 靈擺的基本使用:靈擺保養、歸零淨化與簡易設定
三、 精密的使用方法:靈擺盤的使用、結界與嚴密設定
四、 正確的靈擺問題詢問方式、錯誤排除法則
五、 靈擺使用於食物、健康食品、以及能量產品的檢測準則
六、 能量風水的居家應用
七、 應用於尋物、尋人、與對他人的檢測方法
八、 提高準確率的靜心練習
師資
Healer(喜樂),東吳大學碩士,精通能量探測術、彩光針灸、能量治療、呼吸釋放技巧、家族系統排列等療法。同時參研佛道顯密修行法門十餘年,旁通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奧修(OSHO)、葛吉夫(Gurdjieff)、克里虛那穆提(Krishnamurti)、唐望(Don Juan)等大師學說
課程時間
8月7日起,每週六晚上7:00~9:30,共四週
費用
新生4500元,舊生3600元
(請自備靈擺,網拍上都有賣,如需代購請特別註明)
地址
北市承德路三段51巷23號2F(近捷運民權西路站)
報名辦法
晚上7:00~11:00 洽:喜樂(healer)0960-541522
或email至healerkimo@yahoo.com.tw
寫上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
星期一, 6月 28, 2010
關於居家能量風水的發現:廚餘很毒!
這是最近發生的事,一開始我也沒留心。不過想不到對能量的影響甚鉅,所以就拿出來分享,並提醒家中有置放廚餘做法的人要小心囉~
話說我的 環保支持者房客JJ,在半年前,忽然對廚餘堆肥產生興趣。據說可以利用特殊的堆肥桶,可以將廚餘變成堆肥,而且堆肥發酵產生的汁液也可以當做肥料,剛好可 以用在陽台盆景上。基於這樣的想法,就開始在我家陽台右邊放了一個堆肥桶,開始他的環保大計。其實這廚餘桶的設計也不錯,蓋上蓋子後,並不會有異味,所以 我也就姑且任之聽之,雖然我不喜歡家裡有廚餘。
基本上,我家的能量我都還蠻注意清理的,尤其是設置了小壇城時,發生了很好的徵兆和實惠,感覺對整個家裡的能量還蠻好的。但是,堆肥桶弄了半年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總覺得家裡的能量很怪。尤其是廚房,能量變得很糟。
我剛開始想說大概廚房不通風,所以能量本來就會比較差,多用堪巴草燻一燻,淨化一下就好。以前大概燒一次,大概撐個兩個禮拜沒問題,所以也沒想很多。甚至我自己都沒發現自己燻廚房的次數已經開始慢慢增多。直到最近,我赫然發現,我大概兩天就要燻一次,頻率高得嚇人。
甚至壇城也不像以前感覺能量很讚,供鮮花 時,也三天就凋謝了,以前至少一個禮拜還能常保新鮮的。最後我終於忍不住了,想查一查原因到底出在哪裡?
於是,我拿出靈擺。
其實我不是很愛用靈擺,因為總覺得不該倚靠外物,也不想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的,整天疑神疑鬼。不過,這件事終於到了我忍耐的極限,我還是把靈擺拿出來用了。
我就在客廳裡開始測試每一個區域的能量指數。然後就覺得奇怪:為什麼客廳的右邊能量都很低?我測試時,是從-10到+10來當測量刻度。右半邊,都是零或負的,0(壇城),-3(鞋櫃)、0(門口)、-4(和室),其他地方都是正的,平均都有+3。
我開始很納悶,壇城我可是很用功維持,每天早上換水、點香、上供,晚上持咒修法,照理說能量不應該很低啊,為什麼是0?能量還比其他地方低?很不合理。
於是,我索性全家調查:發現廚房是-6(沒窗戶),兩間廁所一間-4(公用,沒窗戶),另一間是0(我房間內,有窗戶),都在房子的右邊。而左邊,基本上都還算正常,都是正的。這時候我就覺得很怪了,以前不是這樣的啊,沒有這麼差說!明顯的,房子右邊的能量有很大的低落現象。於是,我懷疑我房子右邊的能量流有問題了,但是原因不明。
正在百思不解的時候,我忽然聞到異味,原來是JJ正打開堆肥桶,把廚餘放進去,實行他的環保大計。我忽然靈光乍現,如果我房子的能量流是從我家陽台向後流的 話,堆肥桶會不會是罪魁禍首?能量流經過堆肥桶的[汙染]以後,導致整房子個右半邊都不好?
所以就把桶子移到左邊,再測試一遍。赫然發現,壇城的能量,一下子就增加到+5,過了五分鐘再測是+8!我這下就卯起來測,發現右半邊平均能量馬上上升+3,然後為了確認,測了左邊,結果平均降了 3!哇!想不到堆肥桶這麼毒!不過也確定了,我家的能量流是從陽台流到後面,否則災情應該不至於這麼慘重。
當然,我只好告訴環保房客,請他把堆肥桶處理掉,雖然立意良善,但是真的為害不小。也奉勸各位,廚餘還是不要留在家裡,因為它一發酵,真的很毒,不只是味道,能量也是!
話說我的 環保支持者房客JJ,在半年前,忽然對廚餘堆肥產生興趣。據說可以利用特殊的堆肥桶,可以將廚餘變成堆肥,而且堆肥發酵產生的汁液也可以當做肥料,剛好可 以用在陽台盆景上。基於這樣的想法,就開始在我家陽台右邊放了一個堆肥桶,開始他的環保大計。其實這廚餘桶的設計也不錯,蓋上蓋子後,並不會有異味,所以 我也就姑且任之聽之,雖然我不喜歡家裡有廚餘。
基本上,我家的能量我都還蠻注意清理的,尤其是設置了小壇城時,發生了很好的徵兆和實惠,感覺對整個家裡的能量還蠻好的。但是,堆肥桶弄了半年後,我開始覺得不對勁,總覺得家裡的能量很怪。尤其是廚房,能量變得很糟。
我剛開始想說大概廚房不通風,所以能量本來就會比較差,多用堪巴草燻一燻,淨化一下就好。以前大概燒一次,大概撐個兩個禮拜沒問題,所以也沒想很多。甚至我自己都沒發現自己燻廚房的次數已經開始慢慢增多。直到最近,我赫然發現,我大概兩天就要燻一次,頻率高得嚇人。
甚至壇城也不像以前感覺能量很讚,供鮮花 時,也三天就凋謝了,以前至少一個禮拜還能常保新鮮的。最後我終於忍不住了,想查一查原因到底出在哪裡?
於是,我拿出靈擺。
其實我不是很愛用靈擺,因為總覺得不該倚靠外物,也不想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的,整天疑神疑鬼。不過,這件事終於到了我忍耐的極限,我還是把靈擺拿出來用了。
我就在客廳裡開始測試每一個區域的能量指數。然後就覺得奇怪:為什麼客廳的右邊能量都很低?我測試時,是從-10到+10來當測量刻度。右半邊,都是零或負的,0(壇城),-3(鞋櫃)、0(門口)、-4(和室),其他地方都是正的,平均都有+3。
我開始很納悶,壇城我可是很用功維持,每天早上換水、點香、上供,晚上持咒修法,照理說能量不應該很低啊,為什麼是0?能量還比其他地方低?很不合理。
於是,我索性全家調查:發現廚房是-6(沒窗戶),兩間廁所一間-4(公用,沒窗戶),另一間是0(我房間內,有窗戶),都在房子的右邊。而左邊,基本上都還算正常,都是正的。這時候我就覺得很怪了,以前不是這樣的啊,沒有這麼差說!明顯的,房子右邊的能量有很大的低落現象。於是,我懷疑我房子右邊的能量流有問題了,但是原因不明。
正在百思不解的時候,我忽然聞到異味,原來是JJ正打開堆肥桶,把廚餘放進去,實行他的環保大計。我忽然靈光乍現,如果我房子的能量流是從我家陽台向後流的 話,堆肥桶會不會是罪魁禍首?能量流經過堆肥桶的[汙染]以後,導致整房子個右半邊都不好?
所以就把桶子移到左邊,再測試一遍。赫然發現,壇城的能量,一下子就增加到+5,過了五分鐘再測是+8!我這下就卯起來測,發現右半邊平均能量馬上上升+3,然後為了確認,測了左邊,結果平均降了 3!哇!想不到堆肥桶這麼毒!不過也確定了,我家的能量流是從陽台流到後面,否則災情應該不至於這麼慘重。
當然,我只好告訴環保房客,請他把堆肥桶處理掉,雖然立意良善,但是真的為害不小。也奉勸各位,廚餘還是不要留在家裡,因為它一發酵,真的很毒,不只是味道,能量也是!
星期一, 5月 03,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2):意識成長發展層次(Z)
自性階段的兩個層次
自性階段還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無相(本因)神祕境界,再來是不二神祕境界。這也有一些爭論,歡迎討論。
本因神祕境界與其病理
本因神祕境界,是安住於自性的空寂,一切緣起的本質空性之上。在此體會中,以南傳佛教的描述,就是「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生起的當下即是熄滅」,所有愛取的延續妄想,皆因無明的瓦解而止息,無法再成為相續的業因。故我們稱之為「本因境界」。在大乘和藏密中的描述,則是安住於本覺,入於法身之境界,則稱之為「無生法忍」。在吠陀不二論系統,則被稱為「與無屬性、遠離生滅的梵合一」。簡單的描述,就是萬事萬物一剎只呈現一次,一現便不復再現,再現也已非前物,如鳥行於空,鳥跡了不可得,亦如如禪宗之「隻手掌聲」,當體即空,窮無立錐之地。此境界已經遠離所有可以執著的相貌,連「空相」亦了不可得,故又被稱為「無相神祕境界」,同時它也遠離所有的造作,因一切圓滿至極,無可增減,故又稱之為「無為法」。
在這個階段,衍生出一個病理,就是無法接受原型自我的死亡與止息,意即抗拒細微光明(細微我執、梵我)的熄滅,無法只是一味的如其所是,讓生起的一切,當下即然息滅。此病理只有兩個方式可以處理,第一個是找尋有此證量靈性導師的指引,破除無明和細微的我執;另一種則是更多的禪修、更深入的觀照,瓦解細微的執著。
不二神祕境界與其病理
不二境界則是體會到,本質無限的空寂,與一切的現象,無二無別,故一切的煩惱、痛苦、輪迴,皆與涅槃解脫無二無別。佛教的圓覺經對此不二境界有深刻的描述:「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知,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是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充分表現出輪(迴)涅(槃)不二的體會。吠陀不二論亦也展現了類似的看法,認為一切的污染和貪欲,與解脫的本質無二。所以,在許多的修行系統中,都有瘋行者的傳統,看似其行為離經叛道,其實是在種種煩惱中遊戲,將煩惱與涅槃整合的修行發揮到極致。
故此階段,也有相關的病理,就是「整合的失敗」,無法整合輪迴與涅槃、有相與無相的範疇,達至純然一味的境界。這點也是大乘佛法,對於南傳佛教的批評,認為其止步於無相本因的境界,仍未達成完整的解脫,輪涅的不二,才是更進一步的境界。而這個觀點,並未被南傳佛教所認同。此病理只有一個建議:更深入的修行,以達圓滿。
「意識發展層次」的內容簡介,到此結束。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肯恩威爾伯的「萬法簡史」,相信會獲得更全面的看法和了解。也感謝各位這麼耐心的閱讀,畢竟這個部分的內容很多,而且也很不容易閱讀和理解,筆者文筆也稱不上好,請多多包涵,並給予指導。發展的階層談完,接下來,我們會回到正題,談之前的軌則部分。
自性階段還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無相(本因)神祕境界,再來是不二神祕境界。這也有一些爭論,歡迎討論。
本因神祕境界與其病理
本因神祕境界,是安住於自性的空寂,一切緣起的本質空性之上。在此體會中,以南傳佛教的描述,就是「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生起的當下即是熄滅」,所有愛取的延續妄想,皆因無明的瓦解而止息,無法再成為相續的業因。故我們稱之為「本因境界」。在大乘和藏密中的描述,則是安住於本覺,入於法身之境界,則稱之為「無生法忍」。在吠陀不二論系統,則被稱為「與無屬性、遠離生滅的梵合一」。簡單的描述,就是萬事萬物一剎只呈現一次,一現便不復再現,再現也已非前物,如鳥行於空,鳥跡了不可得,亦如如禪宗之「隻手掌聲」,當體即空,窮無立錐之地。此境界已經遠離所有可以執著的相貌,連「空相」亦了不可得,故又被稱為「無相神祕境界」,同時它也遠離所有的造作,因一切圓滿至極,無可增減,故又稱之為「無為法」。
在這個階段,衍生出一個病理,就是無法接受原型自我的死亡與止息,意即抗拒細微光明(細微我執、梵我)的熄滅,無法只是一味的如其所是,讓生起的一切,當下即然息滅。此病理只有兩個方式可以處理,第一個是找尋有此證量靈性導師的指引,破除無明和細微的我執;另一種則是更多的禪修、更深入的觀照,瓦解細微的執著。
不二神祕境界與其病理
不二境界則是體會到,本質無限的空寂,與一切的現象,無二無別,故一切的煩惱、痛苦、輪迴,皆與涅槃解脫無二無別。佛教的圓覺經對此不二境界有深刻的描述:「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知,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是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充分表現出輪(迴)涅(槃)不二的體會。吠陀不二論亦也展現了類似的看法,認為一切的污染和貪欲,與解脫的本質無二。所以,在許多的修行系統中,都有瘋行者的傳統,看似其行為離經叛道,其實是在種種煩惱中遊戲,將煩惱與涅槃整合的修行發揮到極致。
故此階段,也有相關的病理,就是「整合的失敗」,無法整合輪迴與涅槃、有相與無相的範疇,達至純然一味的境界。這點也是大乘佛法,對於南傳佛教的批評,認為其止步於無相本因的境界,仍未達成完整的解脫,輪涅的不二,才是更進一步的境界。而這個觀點,並未被南傳佛教所認同。此病理只有一個建議:更深入的修行,以達圓滿。
「意識發展層次」的內容簡介,到此結束。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肯恩威爾伯的「萬法簡史」,相信會獲得更全面的看法和了解。也感謝各位這麼耐心的閱讀,畢竟這個部分的內容很多,而且也很不容易閱讀和理解,筆者文筆也稱不上好,請多多包涵,並給予指導。發展的階層談完,接下來,我們會回到正題,談之前的軌則部分。
星期四, 4月 29,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1):意識成長發展層次(Y)
自性階段的發展
細微光明境界之上,還有不二境界。因為細微光明境界,仍然屬於有相光明,若以佛教的看法來看,屬於色界乃至識無邊處定的成就,仍然非最終的解脫。
自性階段所達成的境界,是體會到離卻生滅的空明覺性、超越能所的本覺,這被稱為滅盡(cessation)或無分別三昧(unmanifest absorption),吠陀不二系統,稱之為智慧三昧(jnana samadhi)。
這份體驗,強要描述,如同浸潤於存有的無限圓滿之中,圓滿到任何一種心物的顯現都無法包含它。這純然清淨的自性,超出了主客的分別,一切的生滅、煩惱,甚至時空,在這樣的圓滿之前,都失去份量,所以無法被看作是一個東西或境界,意即其無法被當成一個客體,來描述和體會,故被稱為滅盡或純然的空性。
簡單而具體的引導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抽象,所以我試著具體一點:
請你現在感覺自己,感受一下你現在的感覺。請注意,這個「自己」只是你意識的一個客體而已:它們是「你的」感受、「你的」思想、你的「身體」,但都不是你,就像客人來來去去,稍作停留,便消逝無蹤。
那麼,那個目睹一切發生的是什麼?任何你能想、能感受、能思考的,都是客體。所以當你一把它當成一個能看、能感覺、能思考的東西,認為有個永恆不變的主體在覺知時,你正把它變成「客體」來看待。這個目睹,無法被你抓住,然後叫:「哈哈!我看到了」,因為它不是個可以被看到的東西:所有能被看到的,都是客體。只要你一追尋、把抓、感受、思索這個目睹,把它當作一個東西來保有、理解和感受,便是迷失於生滅的客體之中,那麼,就永遠不知道它是什麼。
反而,當你放捨有一個永恆主體的執著,任所有的客體:心智、感受、身體、自然界的現象自生、自顯、自滅,才能體會到這不屬於時間序列的自由與空寂,同時,它也是時間、生滅、煩惱所賴以呈現的空性本身。它無法把抓,但卻親切的臨在目前,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
這空無自性的目睹者,觀察到時間、觀察到空間,因此不屬於時間、也不屬於空間:時間和空間只是在這純淨空性之中來來去去。安住於此空無所有、無可把抓的無我覺性上,你會發現一切都在生滅,但同時,也是無生無滅的。它是永恆的,但不是永恆的存在、不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之流中的永恆主體;自性一開始便完全不屬於時間,所以稱之為永恆。
這便是自性階段簡短的引導。
細微光明境界之上,還有不二境界。因為細微光明境界,仍然屬於有相光明,若以佛教的看法來看,屬於色界乃至識無邊處定的成就,仍然非最終的解脫。
自性階段所達成的境界,是體會到離卻生滅的空明覺性、超越能所的本覺,這被稱為滅盡(cessation)或無分別三昧(unmanifest absorption),吠陀不二系統,稱之為智慧三昧(jnana samadhi)。
這份體驗,強要描述,如同浸潤於存有的無限圓滿之中,圓滿到任何一種心物的顯現都無法包含它。這純然清淨的自性,超出了主客的分別,一切的生滅、煩惱,甚至時空,在這樣的圓滿之前,都失去份量,所以無法被看作是一個東西或境界,意即其無法被當成一個客體,來描述和體會,故被稱為滅盡或純然的空性。
簡單而具體的引導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抽象,所以我試著具體一點:
請你現在感覺自己,感受一下你現在的感覺。請注意,這個「自己」只是你意識的一個客體而已:它們是「你的」感受、「你的」思想、你的「身體」,但都不是你,就像客人來來去去,稍作停留,便消逝無蹤。
那麼,那個目睹一切發生的是什麼?任何你能想、能感受、能思考的,都是客體。所以當你一把它當成一個能看、能感覺、能思考的東西,認為有個永恆不變的主體在覺知時,你正把它變成「客體」來看待。這個目睹,無法被你抓住,然後叫:「哈哈!我看到了」,因為它不是個可以被看到的東西:所有能被看到的,都是客體。只要你一追尋、把抓、感受、思索這個目睹,把它當作一個東西來保有、理解和感受,便是迷失於生滅的客體之中,那麼,就永遠不知道它是什麼。
反而,當你放捨有一個永恆主體的執著,任所有的客體:心智、感受、身體、自然界的現象自生、自顯、自滅,才能體會到這不屬於時間序列的自由與空寂,同時,它也是時間、生滅、煩惱所賴以呈現的空性本身。它無法把抓,但卻親切的臨在目前,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
這空無自性的目睹者,觀察到時間、觀察到空間,因此不屬於時間、也不屬於空間:時間和空間只是在這純淨空性之中來來去去。安住於此空無所有、無可把抓的無我覺性上,你會發現一切都在生滅,但同時,也是無生無滅的。它是永恆的,但不是永恆的存在、不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之流中的永恆主體;自性一開始便完全不屬於時間,所以稱之為永恆。
這便是自性階段簡短的引導。
星期一, 4月 26,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0):意識成長發展層次(X)
細微光明階段的病理
這階段的病理,屬於修證上的病理,不同的修行體系,看法都不相同。基本上,這裡採取的觀點,比較傾向佛教的看法。對於不同的體系,尤其是一神教的體系,看法上就可能不同,就參考看看,歡迎討論。
整合-認同障礙
這個看法是基於非人格化神性的觀點,問題的核心是,無法瞭解神聖的臨在只是內在本質的圖像。簡單來說,就是視細微光明的呈現,為外在的神(上帝)的顯現,而非「一切唯識所現」。
在人格化神性的體系,不同種子細微光明的顯現,被視為上帝(梵、阿拉)不同面向的顯現,不過在吠陀系統,修行者會整合不同光明,讓自己更接近於梵,目標是達成梵我一如,我即是神的境地,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困難。而基督宗教,則拒絕這個可能,堅持人與神的從屬關係,將不同的細微光明歸屬於神的不同恩典,人是無法成為神的,認為人與神的界線是無法跨越的,如此就障礙了真正進入細微光明的整合-「與神合一」的進程。
而佛教與吠陀不二哲學系統,則將其視之為內在的整合圖像,視細微光明階段為淨化意識種子的修行歷程,基本上,就是大乘佛法內「轉識成智」的觀點。它不認為有個人格化的神存在,故整合的困難就相對的較小。
假涅槃
這是肯恩威爾伯提出的看法,這個障礙,是以為精微光明階段的證悟,就是最後的涅槃。基本上,這是站在本因和不二階段的立場所產生的看法。若是不接受本因和不二階段的修行體系,則這個並不算是障礙。若依佛教的判定,精微光明的證悟,可能屬於色界或無色界的修行體驗,並不是修行的終點。
假體悟
這是執著於「存在本然是苦」的體會上,卻不加以超越,所產生的修證的停滯。這類修行人,通常會有斷滅論的傾向,認為涅槃是完全的斷滅,從此就不必受苦了,產生「無有欲」,並執著於其上的現象。這在南傳的佛教徒是常出現的現象,這是因為認涅槃為斷滅,所生的誤解。
這三種病理的解決,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以更多的禪修、思維和觀察,來突破原有的觀點限制。
這階段的病理,屬於修證上的病理,不同的修行體系,看法都不相同。基本上,這裡採取的觀點,比較傾向佛教的看法。對於不同的體系,尤其是一神教的體系,看法上就可能不同,就參考看看,歡迎討論。
整合-認同障礙
這個看法是基於非人格化神性的觀點,問題的核心是,無法瞭解神聖的臨在只是內在本質的圖像。簡單來說,就是視細微光明的呈現,為外在的神(上帝)的顯現,而非「一切唯識所現」。
在人格化神性的體系,不同種子細微光明的顯現,被視為上帝(梵、阿拉)不同面向的顯現,不過在吠陀系統,修行者會整合不同光明,讓自己更接近於梵,目標是達成梵我一如,我即是神的境地,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困難。而基督宗教,則拒絕這個可能,堅持人與神的從屬關係,將不同的細微光明歸屬於神的不同恩典,人是無法成為神的,認為人與神的界線是無法跨越的,如此就障礙了真正進入細微光明的整合-「與神合一」的進程。
而佛教與吠陀不二哲學系統,則將其視之為內在的整合圖像,視細微光明階段為淨化意識種子的修行歷程,基本上,就是大乘佛法內「轉識成智」的觀點。它不認為有個人格化的神存在,故整合的困難就相對的較小。
假涅槃
這是肯恩威爾伯提出的看法,這個障礙,是以為精微光明階段的證悟,就是最後的涅槃。基本上,這是站在本因和不二階段的立場所產生的看法。若是不接受本因和不二階段的修行體系,則這個並不算是障礙。若依佛教的判定,精微光明的證悟,可能屬於色界或無色界的修行體驗,並不是修行的終點。
假體悟
這是執著於「存在本然是苦」的體會上,卻不加以超越,所產生的修證的停滯。這類修行人,通常會有斷滅論的傾向,認為涅槃是完全的斷滅,從此就不必受苦了,產生「無有欲」,並執著於其上的現象。這在南傳的佛教徒是常出現的現象,這是因為認涅槃為斷滅,所生的誤解。
這三種病理的解決,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以更多的禪修、思維和觀察,來突破原有的觀點限制。
星期四, 4月 22,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9):意識成長發展層次(W)
精微光明階段之本尊與魔幻神話時期神祇的辨別
本尊的象徵,跟魔幻神話時期神祇的原型,是有極大的不同的。神話時期的神祇,是包含自我的,所以祂會有照顧、忌妒、排它、報復行為。而精微光明的神祇象徵,它本質上是沒有自我的,是空性的顯化,是意識中精微光明元素的代表。若你認為你所敬拜的神祇,是個有自我的、有喜怒的「大人」,祂會喜愛你、同時也會懲罰你,那就屬於低階的魔幻神話時期的觀點。
有許多的通靈人,或者修持密法的行者,會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那就變成「前超謬誤」了,是對高層體悟的一種誤解。在密宗的觀想法,無論觀想的是哪一個本尊,都有一個重要的口訣:「本尊的顯現,如同彩虹,雖顯而無自性。 」,若是錯過這重要的見地,那就跟魔幻神話時期的敬拜神祇沒有兩樣了,請學密的朋友慎之!
細微光明階段的內在整合
這時期下的功夫,在印度吠陀壇崔(Tantra)系統或佛教大乘與密乘系統的描述中,他們均提到:帶著覺知的光明進入所有低層、污染的狀態,將會發現其背後細微光明的神性素質,並且能將其轉化成相應的智慧。如我們帶著覺知,深入激情,我們會發現慈悲;深入憤怒,我們會發現清明。在佛教的系統中,稱之為五毒轉五智,煩惱轉菩提;而吠陀壇崔系統也有相似的說法。
深入此階段的修行者,會開始在不同的煩惱層面中保持覺知,以無為的方式,體證其內在的明光。甚至在夢境中,亦能保持覺知,轉化潛意識內在的種種煩惱,與細微的中陰光明合一。這部分,就筆者所知,現今所存最為有系統的傳承,以藏密的中陰光明(夢觀)成就法為其大宗。
基本上,如果你想要知道這些人在講些什麼,你就必須修練默觀法門,遵循傳統的儀軌與典範,在熟悉此道的導師指導下,親自進行修持。這些高層原型都屬於禪修體悟,無法藉由資料的描述加以了解和體會。它不是一種意象、也不是一種哲學觀念,而是存在於意識細微光明空間的體證。所以,想要能了解這部分的內容,就努力修行吧!
本尊的象徵,跟魔幻神話時期神祇的原型,是有極大的不同的。神話時期的神祇,是包含自我的,所以祂會有照顧、忌妒、排它、報復行為。而精微光明的神祇象徵,它本質上是沒有自我的,是空性的顯化,是意識中精微光明元素的代表。若你認為你所敬拜的神祇,是個有自我的、有喜怒的「大人」,祂會喜愛你、同時也會懲罰你,那就屬於低階的魔幻神話時期的觀點。
有許多的通靈人,或者修持密法的行者,會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那就變成「前超謬誤」了,是對高層體悟的一種誤解。在密宗的觀想法,無論觀想的是哪一個本尊,都有一個重要的口訣:「本尊的顯現,如同彩虹,雖顯而無自性。 」,若是錯過這重要的見地,那就跟魔幻神話時期的敬拜神祇沒有兩樣了,請學密的朋友慎之!
細微光明階段的內在整合
這時期下的功夫,在印度吠陀壇崔(Tantra)系統或佛教大乘與密乘系統的描述中,他們均提到:帶著覺知的光明進入所有低層、污染的狀態,將會發現其背後細微光明的神性素質,並且能將其轉化成相應的智慧。如我們帶著覺知,深入激情,我們會發現慈悲;深入憤怒,我們會發現清明。在佛教的系統中,稱之為五毒轉五智,煩惱轉菩提;而吠陀壇崔系統也有相似的說法。
深入此階段的修行者,會開始在不同的煩惱層面中保持覺知,以無為的方式,體證其內在的明光。甚至在夢境中,亦能保持覺知,轉化潛意識內在的種種煩惱,與細微的中陰光明合一。這部分,就筆者所知,現今所存最為有系統的傳承,以藏密的中陰光明(夢觀)成就法為其大宗。
基本上,如果你想要知道這些人在講些什麼,你就必須修練默觀法門,遵循傳統的儀軌與典範,在熟悉此道的導師指導下,親自進行修持。這些高層原型都屬於禪修體悟,無法藉由資料的描述加以了解和體會。它不是一種意象、也不是一種哲學觀念,而是存在於意識細微光明空間的體證。所以,想要能了解這部分的內容,就努力修行吧!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8):意識成長發展層次(V)
精微光明階段
自然靈啟階段的體會,主要是在我們清醒時與粗鈍的物質感官層次的合一。而精微光明階段,則開始步入了比清醒的表意識更為細微的層面,並且在這層面消融自我感。也就是說,這階段所下的功夫,是在深層的潛意識、夢的層次中,消融自我感,並將意識深層的精微光明逐步的整合至證量當中。
若以藏密的分法,若自然靈啟層次為與粗鈍的感官或自然世界,即所謂的化身(Nirmanakaya)結合;則細微光明階段,就是更深入與報身(Sambhogakaya)光明的結合,也就是我們與「有屬性的梵」、「本尊」的結合,或稱為有分別三昧(Savikalpasamadhi)。意即我們不再是與神接通,也不是神顯化在我身上,而是進一步的:「我即是神」的證量,跟我們生命最初精微光明的各種面向合而為一。
細微光明階段的原型
此高層次的結構(報身光明),包含了內明、內音、種種純淨素質的原型。無論是西方的新柏拉圖哲學,或是東方的吠陀、佛教大乘、密教的三身(Trikaya)的傳承,都承認真正的原型,就是存在於心物賴以顯現的精微種子(潛能)。在甚深的默觀系統中,人們開始瞭解到,整個法界都是由空性、淨識、無生的梵或法身(Dharmakaya)所顯化,而最初顯化的是最初的形式,意即精微光明的原型種子。
雖然這個深層結構是以潛能(種子)的形式存在於人身上,但是它的顯化則會與修行者的文化背景相結合,給予不同的詮釋和塑造,產生不同的神祇象徵。如慈悲(以觀音、聖母瑪麗亞、大地之母為代表),智慧(以文殊、智慧老人、真知之眼為代表),力量(以普賢為代表),救贖(以基督、阿彌陀佛為代表)等等,故又被稱為「本尊神祕境界」。
在藏密大手印中,列舉了十八個不同精微階段的整合階梯;在生起次第中,則以各種本尊的形象與種子字,來代表不同的精微光明特質;在中陰身救度密法中,更是將其詳細的描述出來,成為不同群組的本尊,作為其象徵。印度吠陀系統中,則稱之為梵不同面向的顯化,其瑜珈系統則以「種子字」和梵音來代表這些精微種子原型。
星期一, 4月 19,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7):意識成長發展層次(U)
觀念的澄清
有網友問我,我曾經感受到某些能量的感受,算不算通靈層次的體會?在這裡我先澄清一下,通靈階段的體會有幾個特徵,以供各位檢驗:自我感的退隱,至福的狂喜、巨大的光明和能量。其中自我感的隱退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還有一個自我感在觀察自己的感受,那只能說那是通靈階段的前期覺受。
再者,雖然自我感隱退了,不代表自我邊界是崩潰的。如果你當時是不清醒的,甚至意識是泯滅的,你不曉得發生了何事,那很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無邊界感,那是一種退化,而非此階段的體會,某些乩童就是這樣無法保持清醒,若常常如此,就非常容易誘發精神分裂。也就是說,你應該是清醒的,只是自我感消失罷了,不代表你不知道你的身體在哪裡;你與別人的感受雖然相通,它們都不是[我的],但是你還是很清楚,彼此是不同的。如果你分不清楚別人和自己的感受的不同,都混淆成[我的]感受,那肯定是退化的病態現象,切莫混淆。此時個案就需要自我建構療法來鞏固自我邊界,切莫沾沾自喜,下意識的耽溺在其中,導致精神分裂的悲劇。
自然靈啟階段的層次
基本上,我們將自然靈啟階段分成三個層次: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其實尚未完全脫離自我感,只是開始跟自我感漸漸脫離認同,而產生意識與身心感官脫離的覺受。這時期的現象,包含冥想的初期覺受、薩滿靈視和靈體出遊的經驗。藉由如此,人們可以發現,意識可以超出身心感官的限制,覺察到以前無法覺察到的現象。這時也是比較容易走入神通病歧途的階段。這段時期的體會,會讓人目眩神迷,而且容易因此產生自我膨脹的現象,因而迷失自己。
中期的現象,是拙火發動、聖靈充滿的體會。在這期體會的敘述,大部分都會形容有巨大的幸福感、愛、光明等降臨在身心,然後自我就消失了。在基督教的語言中是:「聖靈降臨了,一切只剩下祂:愛、光明、和永恆的幸福」。這時期容易發生的是對世俗生活的抗拒感,導致靈性逃避、與俗世生活的分裂不適感。
後期則是,與大自然(粗糙的物質、感官境界)的合一:與動物合一、與植物合一、乃至於與整個自然界合一:也就是自然靈啟的境界,又稱之為自然神祕境界。若這個體會,出現在原始的部落中,被稱為薩滿;在中國道家,稱之為「天人合一」;在印度稱之為「瑜珈」。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協助
但不管是前、中、後期,這些體會的發生,都會伴隨著之後大量的深層創傷、乃至於出生創傷的揭露。無論當事人願不願意,都會因為大量靈性能量的刺激,不斷的浮現出來。此時,心理治療的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某些傳承中,會建議對此現象,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動,讓它過去。但是基本上,若是比較強烈的受創經驗,如被遺棄、背叛,被強暴、身體或精神虐待,甚至出生期的巨大疼痛創傷(這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這樣的創傷,沒有心理治療的幫助,恐怕修行者會在此受困良久而寸步未進。所以,在這個時候,莫迷信自己宗教或法門的無限性,接受它的限制,讓自己接受相關心理療法的協助,快速的度過這些困擾,才是一個健康的態度。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談到下一個階段:細微光明階段的體會和其病理。
有網友問我,我曾經感受到某些能量的感受,算不算通靈層次的體會?在這裡我先澄清一下,通靈階段的體會有幾個特徵,以供各位檢驗:自我感的退隱,至福的狂喜、巨大的光明和能量。其中自我感的隱退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還有一個自我感在觀察自己的感受,那只能說那是通靈階段的前期覺受。
再者,雖然自我感隱退了,不代表自我邊界是崩潰的。如果你當時是不清醒的,甚至意識是泯滅的,你不曉得發生了何事,那很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無邊界感,那是一種退化,而非此階段的體會,某些乩童就是這樣無法保持清醒,若常常如此,就非常容易誘發精神分裂。也就是說,你應該是清醒的,只是自我感消失罷了,不代表你不知道你的身體在哪裡;你與別人的感受雖然相通,它們都不是[我的],但是你還是很清楚,彼此是不同的。如果你分不清楚別人和自己的感受的不同,都混淆成[我的]感受,那肯定是退化的病態現象,切莫混淆。此時個案就需要自我建構療法來鞏固自我邊界,切莫沾沾自喜,下意識的耽溺在其中,導致精神分裂的悲劇。
自然靈啟階段的層次
基本上,我們將自然靈啟階段分成三個層次: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其實尚未完全脫離自我感,只是開始跟自我感漸漸脫離認同,而產生意識與身心感官脫離的覺受。這時期的現象,包含冥想的初期覺受、薩滿靈視和靈體出遊的經驗。藉由如此,人們可以發現,意識可以超出身心感官的限制,覺察到以前無法覺察到的現象。這時也是比較容易走入神通病歧途的階段。這段時期的體會,會讓人目眩神迷,而且容易因此產生自我膨脹的現象,因而迷失自己。
中期的現象,是拙火發動、聖靈充滿的體會。在這期體會的敘述,大部分都會形容有巨大的幸福感、愛、光明等降臨在身心,然後自我就消失了。在基督教的語言中是:「聖靈降臨了,一切只剩下祂:愛、光明、和永恆的幸福」。這時期容易發生的是對世俗生活的抗拒感,導致靈性逃避、與俗世生活的分裂不適感。
後期則是,與大自然(粗糙的物質、感官境界)的合一:與動物合一、與植物合一、乃至於與整個自然界合一:也就是自然靈啟的境界,又稱之為自然神祕境界。若這個體會,出現在原始的部落中,被稱為薩滿;在中國道家,稱之為「天人合一」;在印度稱之為「瑜珈」。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協助
但不管是前、中、後期,這些體會的發生,都會伴隨著之後大量的深層創傷、乃至於出生創傷的揭露。無論當事人願不願意,都會因為大量靈性能量的刺激,不斷的浮現出來。此時,心理治療的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某些傳承中,會建議對此現象,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動,讓它過去。但是基本上,若是比較強烈的受創經驗,如被遺棄、背叛,被強暴、身體或精神虐待,甚至出生期的巨大疼痛創傷(這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這樣的創傷,沒有心理治療的幫助,恐怕修行者會在此受困良久而寸步未進。所以,在這個時候,莫迷信自己宗教或法門的無限性,接受它的限制,讓自己接受相關心理療法的協助,快速的度過這些困擾,才是一個健康的態度。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談到下一個階段:細微光明階段的體會和其病理。
星期一, 4月 12,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6):意識成長發展層次(T)
除了靈性危機之外,還有幾個這階段的病理,我們也加以討論:
結構不平衡
由於靈修技巧與個人特質的不合,因此產生沒有對象的焦慮或身體的不適。如自修佛教不淨觀,導致噁心、過度焦慮、厭惡身體想要自殺;或修持[捨觀],導致過度冷漠封閉、心態灰色、失去活力的問題;修習[慈悲觀],導致救世主情節,或被莫名其妙的悲傷所淹沒,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建議是尋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協助其在修習法門結構上的修正,使其身心恢復平衡。
靈魂暗夜
指靈修初期所遇到的乾枯期。由於之前的靈啟經驗,但此經驗卻不知何因無法再度發生,導致對靈性經驗的渴望與焦慮。相對於靈啟經驗的光明喜樂,猶如被棄之於黑暗的長夜當中,故稱之為靈魂暗夜。聖十字的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將其描寫得最為清楚。處理的方法,是閱讀此類經驗的書籍,並祈禱。
分裂的人生目標
不知道該繼續世俗的生活,還是離世繼續靈性的修持(如出家),而產生困惑。建議的方法是,不斷自省,並將靈修整合至生活當中。
假苦
此特指佛教某些派別強調思惟「人生是苦」,過度將焦點擺在生命受苦經驗上,導致觀修者產生無法承受的痛苦,並困於此覺受中無法離開。建議的方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可以幫助觀修者安然度過此狀況。
自我整合障礙
靈性體驗所產生的愛與光明感太過巨大,導致對於自我的排斥。微妙的否認壓抑負面的情緒,只願意表達正面情緒,以符合神聖的自我形象。使得情緒的表達失去活力,以及喪失對自我感覺的真誠。這樣的態度,會障礙靈性體驗和自我的整合,成為靈性和自我的分裂狀態。建議接受揭露療法,並將靈性經驗的能量,整合在人格層面當中。
瑜珈病
靈啟經驗後,過度精進,導致身心壓力過大。產生莫名的焦慮、恐慌、身體不適。建議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給予調整的建議
結構不平衡
由於靈修技巧與個人特質的不合,因此產生沒有對象的焦慮或身體的不適。如自修佛教不淨觀,導致噁心、過度焦慮、厭惡身體想要自殺;或修持[捨觀],導致過度冷漠封閉、心態灰色、失去活力的問題;修習[慈悲觀],導致救世主情節,或被莫名其妙的悲傷所淹沒,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建議是尋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協助其在修習法門結構上的修正,使其身心恢復平衡。
靈魂暗夜
指靈修初期所遇到的乾枯期。由於之前的靈啟經驗,但此經驗卻不知何因無法再度發生,導致對靈性經驗的渴望與焦慮。相對於靈啟經驗的光明喜樂,猶如被棄之於黑暗的長夜當中,故稱之為靈魂暗夜。聖十字的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將其描寫得最為清楚。處理的方法,是閱讀此類經驗的書籍,並祈禱。
分裂的人生目標
不知道該繼續世俗的生活,還是離世繼續靈性的修持(如出家),而產生困惑。建議的方法是,不斷自省,並將靈修整合至生活當中。
假苦
此特指佛教某些派別強調思惟「人生是苦」,過度將焦點擺在生命受苦經驗上,導致觀修者產生無法承受的痛苦,並困於此覺受中無法離開。建議的方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可以幫助觀修者安然度過此狀況。
自我整合障礙
靈性體驗所產生的愛與光明感太過巨大,導致對於自我的排斥。微妙的否認壓抑負面的情緒,只願意表達正面情緒,以符合神聖的自我形象。使得情緒的表達失去活力,以及喪失對自我感覺的真誠。這樣的態度,會障礙靈性體驗和自我的整合,成為靈性和自我的分裂狀態。建議接受揭露療法,並將靈性經驗的能量,整合在人格層面當中。
瑜珈病
靈啟經驗後,過度精進,導致身心壓力過大。產生莫名的焦慮、恐慌、身體不適。建議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給予調整的建議
星期三, 4月 07,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5):意識成長發展層次(S)
自然靈啟階段的病理現象
當我們超個人體驗初次發生時,由於這些經驗,通常伴隨著拙火氣脈能量的產生,以及自我感的暫時瓦解的,這個經驗對我們的身心而言,都是個不小的震撼。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生一些身心的困擾或狀況。同時這也是獻身於靈修課程的人,即使他尚未有高層的體會,容易發生的問題。我們就簡略的來探討這些困擾,並提出一些粗淺簡單的建議。如下:
靈性危機
靈性修持上,最容易產生的第一種問題是「靈性危機」,都屬於短期發生的狀況,只要在初期有處理,一般來說都可以安然通過。簡單來分,大致上有六種:
(1)無所適從:有些朋友,不熟悉相關的領域的知識,但是卻發生了通靈層次的體驗,以至於無法對這些經驗加以定位。產生了許多疑惑和慌亂,甚至以為自己精神狀態出了問題。此時最好的方式是,接觸優質而有經驗的修行者朋友或團體,並閱讀相關的著作,協助其渡過這個慌亂的時期。
(2)靈性逃避:誇大靈性生活的崇高,否定世俗生活的價值,逃避自己在實際生活的責任。由於高層體驗太過美好而無私,並與超我互相混淆,對自己的需求和侷限,以微妙的方式加以壓抑或忽視。只願意承認和呈現美好的一面,無法面對自己的本我或陰暗面,如性欲、貪婪、自私、憤怒、恐懼等等。將自己架在靈性的高空,卻從來腳不著地,逃避生活瑣事和經濟生活的需要,只因處理這些東西,會讓他感受到自己較低等的需求或創傷,使他不再聖潔、無私、博愛、平靜,無法維持其完美的自我形象。最嚴重的狀況是,產生精神官能症、經濟生活窘迫、對自己或他人的自我過度苛求與批判…等等現象。建議的療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
(3)心靈膨脹:因為靈性能量的注入、自我擴張的體驗,因而產生自誇、自戀的行為,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總是以指導者自居。開始以為自己是神祇的代言人,或以為自己是某佛菩薩轉世等等。最嚴重的,因此產生精神分裂的現象,無法分辨現實和想像。在問題發生初期,建議接受自我建構療法治療,以避免精神分裂的發生。
(4)神通病:這類的經驗,很可能引發一些超常能力,如讀心術、靈視能力、超常聽覺等等。這些修行人,如果對靈性成長目的認識不清,可能就自陷於虛榮和貪求供養的陷阱,用這些特異功能來炫耀、引人崇拜、甚或某取私利等等。導致離開修行的正途越來越遠,自我越來越大,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自大或控制傾向,最嚴重的也是精神分裂的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是澄清修行的價值,建立正確的知見,在積重難返之前回到修行的正途。
(5)類似精神疾病引發:經驗中因為自我感消退後,在恢復自我的轉換過程中,因為自我邊界模糊,在深層的精神創傷浮現時,卻無法處理,導致短暫的精神混亂現象。此時需要有修持經驗的朋友護持陪伴,同時接受自我建構療法的治療,便可以安然脫離。
(6)氣脈不調:高層體會引發拙火現象,產生身體的能量系統不協調,導致身心壓力過大。建議由對於氣脈修持有許多經驗的專業導師,加以協助調整,並提供作息、飲食、運動的指導。
在下期,我們會再提到其他的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當我們超個人體驗初次發生時,由於這些經驗,通常伴隨著拙火氣脈能量的產生,以及自我感的暫時瓦解的,這個經驗對我們的身心而言,都是個不小的震撼。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生一些身心的困擾或狀況。同時這也是獻身於靈修課程的人,即使他尚未有高層的體會,容易發生的問題。我們就簡略的來探討這些困擾,並提出一些粗淺簡單的建議。如下:
靈性危機
靈性修持上,最容易產生的第一種問題是「靈性危機」,都屬於短期發生的狀況,只要在初期有處理,一般來說都可以安然通過。簡單來分,大致上有六種:
(1)無所適從:有些朋友,不熟悉相關的領域的知識,但是卻發生了通靈層次的體驗,以至於無法對這些經驗加以定位。產生了許多疑惑和慌亂,甚至以為自己精神狀態出了問題。此時最好的方式是,接觸優質而有經驗的修行者朋友或團體,並閱讀相關的著作,協助其渡過這個慌亂的時期。
(2)靈性逃避:誇大靈性生活的崇高,否定世俗生活的價值,逃避自己在實際生活的責任。由於高層體驗太過美好而無私,並與超我互相混淆,對自己的需求和侷限,以微妙的方式加以壓抑或忽視。只願意承認和呈現美好的一面,無法面對自己的本我或陰暗面,如性欲、貪婪、自私、憤怒、恐懼等等。將自己架在靈性的高空,卻從來腳不著地,逃避生活瑣事和經濟生活的需要,只因處理這些東西,會讓他感受到自己較低等的需求或創傷,使他不再聖潔、無私、博愛、平靜,無法維持其完美的自我形象。最嚴重的狀況是,產生精神官能症、經濟生活窘迫、對自己或他人的自我過度苛求與批判…等等現象。建議的療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
(3)心靈膨脹:因為靈性能量的注入、自我擴張的體驗,因而產生自誇、自戀的行為,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總是以指導者自居。開始以為自己是神祇的代言人,或以為自己是某佛菩薩轉世等等。最嚴重的,因此產生精神分裂的現象,無法分辨現實和想像。在問題發生初期,建議接受自我建構療法治療,以避免精神分裂的發生。
(4)神通病:這類的經驗,很可能引發一些超常能力,如讀心術、靈視能力、超常聽覺等等。這些修行人,如果對靈性成長目的認識不清,可能就自陷於虛榮和貪求供養的陷阱,用這些特異功能來炫耀、引人崇拜、甚或某取私利等等。導致離開修行的正途越來越遠,自我越來越大,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自大或控制傾向,最嚴重的也是精神分裂的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是澄清修行的價值,建立正確的知見,在積重難返之前回到修行的正途。
(5)類似精神疾病引發:經驗中因為自我感消退後,在恢復自我的轉換過程中,因為自我邊界模糊,在深層的精神創傷浮現時,卻無法處理,導致短暫的精神混亂現象。此時需要有修持經驗的朋友護持陪伴,同時接受自我建構療法的治療,便可以安然脫離。
(6)氣脈不調:高層體會引發拙火現象,產生身體的能量系統不協調,導致身心壓力過大。建議由對於氣脈修持有許多經驗的專業導師,加以協助調整,並提供作息、飲食、運動的指導。
在下期,我們會再提到其他的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4):意識成長發展層次 ( R )
兩種修持道路的方向
基本上,在討論超個人部分時,我們可從兩個主要的靈性修持方向來討論:
一個是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認為生命終極的真理或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或佛菩薩。無論它是泛神論、多神論或者是一神論的系統,其基本上都認為靈性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體驗靈性的方式,就是與神祇產生連結、甚至合而為一。它主要的修持理念是臣服,放棄個人的小我,與神合一,修持的重點是對神無限的愛。
另一個道路則是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道路。它否認真理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而認為真理是一種理則、法(Darma)。人要不斷的超越種種限制,來到毫無執著的境地,真理真像就會呈現它自己;執著越少,真理的呈現就會越清晰和完整。它主要的理念是超越,修持的重心是無成見的觀照。採取這個態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
不同系統的自然靈啟經驗
超個人的階層,第一個層次是自然靈啟,又譯為通靈層次。他的體會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個人的自我感暫時消解,意識與整個粗鈍的物質或感官運動世界合而為一的體驗。
如果是屬於人格化神性修持道路的宗派,你可能在某一次對神明、菩薩的祈禱、冥想時,突然轟一聲,巨大的狂喜、愛、寧靜、或智慧的能量瞬時降臨,你微不足道的自我感,頓時冰消瓦解。彷彿你接上了一個神祕、無限的源頭,你就是光明、安詳本身,充滿了無限的至福感和無私的愛,所有自我瑣碎的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在一陣子之後,這樣的體驗緩緩消退,你的自我再度回到你的身心當中,但殘留在身心裡對這個無限之愛與智慧源頭的感覺卻如此清晰,彷彿可以觸摸的到。於是,你再也無法否認,靈性層次的境界的存在是真實的。親有神論的體驗者,會稱那個源頭為上帝、梵、佛菩薩。所以這個體會被稱為「通靈體驗」。
而非人格化的神性道路的修持者,則可能是你走在路上,你正清醒而放鬆的覺察你自己的動作,同時也覺察著身心內外的一切發生。你不經意的望向一座山,突然間,「卡答」一聲,那個觀察者脫落了,只剩下山──你就是山。你不再是從某一處在觀望著山,而是山在看著自己;嚴格的來說,是山在呈現著它自己。主客的分別已然失去意義。同時,你並沒有失去對於身體界線的覺察,你仍然知道身體和周圍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這個不同之處,也只是一切萬有在呈現它自己而已。
當經驗消退時,他對經驗的詮釋可能就是「當自我隱退,真理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經驗就被稱為「自然靈啟體驗」。
基本上,在討論超個人部分時,我們可從兩個主要的靈性修持方向來討論:
一個是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認為生命終極的真理或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或佛菩薩。無論它是泛神論、多神論或者是一神論的系統,其基本上都認為靈性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體驗靈性的方式,就是與神祇產生連結、甚至合而為一。它主要的修持理念是臣服,放棄個人的小我,與神合一,修持的重點是對神無限的愛。
另一個道路則是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道路。它否認真理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而認為真理是一種理則、法(Darma)。人要不斷的超越種種限制,來到毫無執著的境地,真理真像就會呈現它自己;執著越少,真理的呈現就會越清晰和完整。它主要的理念是超越,修持的重心是無成見的觀照。採取這個態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
不同系統的自然靈啟經驗
超個人的階層,第一個層次是自然靈啟,又譯為通靈層次。他的體會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個人的自我感暫時消解,意識與整個粗鈍的物質或感官運動世界合而為一的體驗。
如果是屬於人格化神性修持道路的宗派,你可能在某一次對神明、菩薩的祈禱、冥想時,突然轟一聲,巨大的狂喜、愛、寧靜、或智慧的能量瞬時降臨,你微不足道的自我感,頓時冰消瓦解。彷彿你接上了一個神祕、無限的源頭,你就是光明、安詳本身,充滿了無限的至福感和無私的愛,所有自我瑣碎的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在一陣子之後,這樣的體驗緩緩消退,你的自我再度回到你的身心當中,但殘留在身心裡對這個無限之愛與智慧源頭的感覺卻如此清晰,彷彿可以觸摸的到。於是,你再也無法否認,靈性層次的境界的存在是真實的。親有神論的體驗者,會稱那個源頭為上帝、梵、佛菩薩。所以這個體會被稱為「通靈體驗」。
而非人格化的神性道路的修持者,則可能是你走在路上,你正清醒而放鬆的覺察你自己的動作,同時也覺察著身心內外的一切發生。你不經意的望向一座山,突然間,「卡答」一聲,那個觀察者脫落了,只剩下山──你就是山。你不再是從某一處在觀望著山,而是山在看著自己;嚴格的來說,是山在呈現著它自己。主客的分別已然失去意義。同時,你並沒有失去對於身體界線的覺察,你仍然知道身體和周圍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這個不同之處,也只是一切萬有在呈現它自己而已。
當經驗消退時,他對經驗的詮釋可能就是「當自我隱退,真理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經驗就被稱為「自然靈啟體驗」。
星期三, 3月 31,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3):意識成長發展層次(Q)
澄清幾個對高層體會的誤解或想像
再來我們要談到的是超個人或者是靈性層面的成長階段:自然靈啟(或譯為通靈層次)、細微光明層次、自性層次三個階段。
在談到這些之前,我想先澄清幾個想法和誤解,希望各位對於靈性層次的部份可以有比較清楚的輪廓。也不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疑惑:
階梯不代表順序,而代表層次高低
高層體會不一定按照通靈-細微光明-自性的順序發展。它的階梯,只是表示層次的高低,而非固定的發展順序。有的人是直接體悟自性層次,並未經歷通靈層次的階段,或者先經歷過自性階段的體會,再倒回來經歷較為低層的部份。如禪宗的悟後起修、密宗的大圓滿法、及吠陀不二哲學的某些傳承,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高層體會與個人階層進度的關係
高層體會可能在個人層面的所有階段發生,並非到達統觀階段才會發生,也跟個人人格和認知發展沒有絕對的關係。不過若人格越成熟完整,認知發展越高等,在高層體會發生時,較不會產生種種問題和歧途,也比較能維持高層體會的高度與時間。
高層體會雖對於人格完整有所助益,不代表有高層體會的人,個人階層的人格和認知發展就會在短時間內完成。個人領域的發展,還是有順序的,無法快速躐等。所以,有高層體會的人,在有個人心理問題的時候,仍然需要心理治療的協助。或者有些人認為高層體會,或靈性的修持,能馬上化解所有心理問題,所以不需心理治療。這樣的觀點,在實務上也是被驗證是有問題的。在西方有許多著名的禪師,有精神官能症的問題,無法入睡、或有特殊的癮癖,而求助於心理治療,並獲得很好的進展,而且禪修境界更加拓展和穩定。在東方,因為靈性成長導師的追隨者,習慣於相信權威的完美,反而使這個問題被掩蓋起來。
心理治療對於靈性成長的幫助
單靠禪修無法取代心理治療的原因是,通常一開始,修行者的高層體是無法穩定呈現於其生活中的,所以它沒有足夠的力量穿透並轉化心理障礙。同時,高層的體會,通常也不是解決心理創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帶來新的可能,能讓我們用一種不同方式來面對問題,但可能糾纏在心理創傷上的情緒能量,仍然沒被完整的釋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可能依然故我,而無法改變。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修行者的心理問題,會嚴重消耗他的能量和心力,所以會障礙高層體會的再度出現,拖累靈性修持的進度。如此導致惡性循環:不但心理問題沒法解決,同時修持也停滯不前。
我們在實務上發現,問題以同層次療法來治療速度最快,也最對症,同時也有助於禪修。所以心理治療是有益於禪修的,不應將他排斥在靈性修持道路之外。容許有高層體會的人有心理問題,能接納其接受協助,而不是視其完美。在這樣子的氛圍之下,靈性修持的行者,會比較有勇氣去接受相關治療,而非停在這類迷思裡受苦良久。當然,選擇有靈性修持體驗的心理治療師也是重要的,因為他較能了解這個困境,提出較為適切的協助。
高層體會層次分判的依據
此外,所談到的靈性階段高低的判準,是基於佛教或近於吠陀不二哲學為主的觀點,是以「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為主軸來加以評定的。而基於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如親一神論的基督默觀派、伊斯蘭的蘇非密宗、印度教的梵我系統的觀點,則對於高層體會分層判定,就與此有所不同。這是作者本身的修持背景所致,一神論靈修體系的朋友,歡迎置疑和討論。
再來我們要談到的是超個人或者是靈性層面的成長階段:自然靈啟(或譯為通靈層次)、細微光明層次、自性層次三個階段。
在談到這些之前,我想先澄清幾個想法和誤解,希望各位對於靈性層次的部份可以有比較清楚的輪廓。也不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疑惑:
階梯不代表順序,而代表層次高低
高層體會不一定按照通靈-細微光明-自性的順序發展。它的階梯,只是表示層次的高低,而非固定的發展順序。有的人是直接體悟自性層次,並未經歷通靈層次的階段,或者先經歷過自性階段的體會,再倒回來經歷較為低層的部份。如禪宗的悟後起修、密宗的大圓滿法、及吠陀不二哲學的某些傳承,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高層體會與個人階層進度的關係
高層體會可能在個人層面的所有階段發生,並非到達統觀階段才會發生,也跟個人人格和認知發展沒有絕對的關係。不過若人格越成熟完整,認知發展越高等,在高層體會發生時,較不會產生種種問題和歧途,也比較能維持高層體會的高度與時間。
高層體會雖對於人格完整有所助益,不代表有高層體會的人,個人階層的人格和認知發展就會在短時間內完成。個人領域的發展,還是有順序的,無法快速躐等。所以,有高層體會的人,在有個人心理問題的時候,仍然需要心理治療的協助。或者有些人認為高層體會,或靈性的修持,能馬上化解所有心理問題,所以不需心理治療。這樣的觀點,在實務上也是被驗證是有問題的。在西方有許多著名的禪師,有精神官能症的問題,無法入睡、或有特殊的癮癖,而求助於心理治療,並獲得很好的進展,而且禪修境界更加拓展和穩定。在東方,因為靈性成長導師的追隨者,習慣於相信權威的完美,反而使這個問題被掩蓋起來。
心理治療對於靈性成長的幫助
單靠禪修無法取代心理治療的原因是,通常一開始,修行者的高層體是無法穩定呈現於其生活中的,所以它沒有足夠的力量穿透並轉化心理障礙。同時,高層的體會,通常也不是解決心理創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帶來新的可能,能讓我們用一種不同方式來面對問題,但可能糾纏在心理創傷上的情緒能量,仍然沒被完整的釋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可能依然故我,而無法改變。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修行者的心理問題,會嚴重消耗他的能量和心力,所以會障礙高層體會的再度出現,拖累靈性修持的進度。如此導致惡性循環:不但心理問題沒法解決,同時修持也停滯不前。
我們在實務上發現,問題以同層次療法來治療速度最快,也最對症,同時也有助於禪修。所以心理治療是有益於禪修的,不應將他排斥在靈性修持道路之外。容許有高層體會的人有心理問題,能接納其接受協助,而不是視其完美。在這樣子的氛圍之下,靈性修持的行者,會比較有勇氣去接受相關治療,而非停在這類迷思裡受苦良久。當然,選擇有靈性修持體驗的心理治療師也是重要的,因為他較能了解這個困境,提出較為適切的協助。
高層體會層次分判的依據
此外,所談到的靈性階段高低的判準,是基於佛教或近於吠陀不二哲學為主的觀點,是以「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為主軸來加以評定的。而基於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如親一神論的基督默觀派、伊斯蘭的蘇非密宗、印度教的梵我系統的觀點,則對於高層體會分層判定,就與此有所不同。這是作者本身的修持背景所致,一神論靈修體系的朋友,歡迎置疑和討論。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2):意識成長發展層次(P)
修行的檢驗標準
在統觀我之前,我們談論到的都屬於個人的或是人類的範疇。雖然統觀我到後期,會發展出「觀察者」,但這個階段的觀察者,仍是心智的產物。ㄧ個簡單的而有力的檢驗標準:就是我們在無夢深睡中,這個觀察者是不存在的;再退一步,在夢裡這個觀察者,也沒超越夢的心智活動而存在,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作夢。這代表了統觀我的觀察者在身體尚未死亡前,就會消失了,更不用談死後了。既然它為生滅之物,就不是超越生滅的存在。那麼這階段的觀察者意識並非永恆不滅的靈魂,就非常明顯而清楚了。
所有的修行人,都可以此標準來檢驗自己,看看自己的高層體會和覺知,能否超越三道關卡:醒時、夢時、無夢無想時,是否能超越這些意識狀態下的生滅現象?如果能夠突破一個關卡,代表我們對高層的體會的證悟就更進一步。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人本-存在傾向的治療派別為主。這個派別重點聚焦於現在能開展的可能性上。他雖然也注重過去經驗對於現在行為的影響,也不否定潛意識或過去創傷釋放的重要。不過他較專注在於現在是否能有新的選擇可能產生。
這派別主要的療法有完形學派、芮奇的呼吸工作、羅芙的身心對應地圖,以及其他方法。它們均提到當下身心的呈現,就足以看出過去累積的心理習慣和態度。就像一幅畫如果沒有陰影與背景,無法形成主體,陰影背景和主體是同時存在於眼前的,只是我們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主體,而忽略了背景其實近在咫尺。
所以,這些方法擅長專注於透過對當下存在現況的處理,去釋放糾纏在經驗的情緒能量或想法,以提供個案更為廣大的選擇性,並引導個案認知到他對自我改變,所要負起的責任。它不認同如分析學派,只要揭露過去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就代表治療結束了。而同時也強調:個案要為自己當下的存在狀況,以及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來。
在統觀我之前,我們談論到的都屬於個人的或是人類的範疇。雖然統觀我到後期,會發展出「觀察者」,但這個階段的觀察者,仍是心智的產物。ㄧ個簡單的而有力的檢驗標準:就是我們在無夢深睡中,這個觀察者是不存在的;再退一步,在夢裡這個觀察者,也沒超越夢的心智活動而存在,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作夢。這代表了統觀我的觀察者在身體尚未死亡前,就會消失了,更不用談死後了。既然它為生滅之物,就不是超越生滅的存在。那麼這階段的觀察者意識並非永恆不滅的靈魂,就非常明顯而清楚了。
所有的修行人,都可以此標準來檢驗自己,看看自己的高層體會和覺知,能否超越三道關卡:醒時、夢時、無夢無想時,是否能超越這些意識狀態下的生滅現象?如果能夠突破一個關卡,代表我們對高層的體會的證悟就更進一步。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人本-存在傾向的治療派別為主。這個派別重點聚焦於現在能開展的可能性上。他雖然也注重過去經驗對於現在行為的影響,也不否定潛意識或過去創傷釋放的重要。不過他較專注在於現在是否能有新的選擇可能產生。
這派別主要的療法有完形學派、芮奇的呼吸工作、羅芙的身心對應地圖,以及其他方法。它們均提到當下身心的呈現,就足以看出過去累積的心理習慣和態度。就像一幅畫如果沒有陰影與背景,無法形成主體,陰影背景和主體是同時存在於眼前的,只是我們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主體,而忽略了背景其實近在咫尺。
所以,這些方法擅長專注於透過對當下存在現況的處理,去釋放糾纏在經驗的情緒能量或想法,以提供個案更為廣大的選擇性,並引導個案認知到他對自我改變,所要負起的責任。它不認同如分析學派,只要揭露過去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就代表治療結束了。而同時也強調:個案要為自己當下的存在狀況,以及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來。
星期四, 3月 25,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1):意識成長發展層次(O)
身心統觀階段的幾個分支
如果到達身心統觀階段的人,他沒有接觸到靈性的文獻或傳承,那就可能要從黑暗中摸索,獨力尋求可能性。這時,產生了幾個發展的分支:一種是不滅靈魂論,另一種是虛無主義,再來就是存在主義。
不滅靈魂論者,是把「觀察者意識」當作不滅的靈魂。因為既然它彷彿能獨立於身心之外而觀察身心,那它的性質,必然超越了身心的局限。於是這樣的假設就出現了:我們有一個靈魂,它可以操縱我們的身心,並且在我們身體死亡之後,它會繼續存在。
不過這樣的假設,是依於自己想要繼續生存的欲望,來對這個觀察者的特質加以推想,並沒有任何的體會或驗證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對於靈魂這樣的概念,是沒有任何高層體驗為基礎的,只是單純的相信,讓它變成一種信仰。
虛無主義者,則是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們將「觀察者」意識列為心智的一部分。因為「觀察者」意識,跟我們的心智是一樣的,會觀察、會認知、也會分辨,所以它是心智的一部分,只是較為精緻而已。既然它屬於身心,那麼它就是無常的,故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意即否定了有不滅靈魂的可能。那麼,我們死後,還有什麼呢?他就推論:一切都不復存在,只剩下虛無。由於一切終將歸於虛無,存在本身的意義也同時被虛無化了。
再來是存在主義者,他們拒絕上述的推論,因為無論死後是完全的虛無,還是有靈魂繼續存在,這兩者都是無法驗證的。因此不能屈服於想要得到定論的欲望,就草率下結論。他們要求要不斷的探索存在本身的意義,瞭解存在的本質。或者認為,存在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足夠了。因為如果我們身心都不存在的話,連去相信死後我們還存不存在也失去基礎了。
統觀階段的障礙:存在焦慮和虛無感
這個階段的發展障礙,主要是存在的焦慮和虛無感。這個階段的人容易壓抑存在的豐富性,而把焦點放在存在本身的純粹性。因此引起一種焦慮:他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種不確定感。
如果他是虛無傾向的人,既然死後不復存在,那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個是悲觀的放棄主義,既然死後一了百了,那還努力作什麼?自陷於灰暗幽域的地窖中;另外則是,既然一切都會消失,不如盡快滿足慾望,先享受先贏,縱情聲色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若是存在主義傾向的人,它就會將生活中的多采多姿,和各種體驗嚴肅化,他在乎的是存在的純粹性,但更糟的是專注於存在本身,並不能避免人會死亡的事實。沒有更高層次、可以解決此問題的解決之道的話,「人只是為存在而存在」,這樣的否定存在本身以外的態度,會讓生命變得索然無味而苦澀。
至於靈魂不滅傾向的人,他其實並不是真的對所謂永恆的靈魂有所體驗,只是用一種觀念上的信仰來遮掩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也就迴避了這個問題。但事實上,存在的焦慮和不確定,更反應在他對於這個信仰的堅持上。
要處理這樣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只有獻身於靈性層次的探索,積極去實踐各傳統中默觀系統的修行方式,探求各種靈性層面的體驗。有了超個人的體驗,這樣的焦慮,就自然解決。而非僅止於信仰或某個宗教儀式或團體上的寄託,這樣才會有所出路。
如果到達身心統觀階段的人,他沒有接觸到靈性的文獻或傳承,那就可能要從黑暗中摸索,獨力尋求可能性。這時,產生了幾個發展的分支:一種是不滅靈魂論,另一種是虛無主義,再來就是存在主義。
不滅靈魂論者,是把「觀察者意識」當作不滅的靈魂。因為既然它彷彿能獨立於身心之外而觀察身心,那它的性質,必然超越了身心的局限。於是這樣的假設就出現了:我們有一個靈魂,它可以操縱我們的身心,並且在我們身體死亡之後,它會繼續存在。
不過這樣的假設,是依於自己想要繼續生存的欲望,來對這個觀察者的特質加以推想,並沒有任何的體會或驗證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對於靈魂這樣的概念,是沒有任何高層體驗為基礎的,只是單純的相信,讓它變成一種信仰。
虛無主義者,則是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們將「觀察者」意識列為心智的一部分。因為「觀察者」意識,跟我們的心智是一樣的,會觀察、會認知、也會分辨,所以它是心智的一部分,只是較為精緻而已。既然它屬於身心,那麼它就是無常的,故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意即否定了有不滅靈魂的可能。那麼,我們死後,還有什麼呢?他就推論:一切都不復存在,只剩下虛無。由於一切終將歸於虛無,存在本身的意義也同時被虛無化了。
再來是存在主義者,他們拒絕上述的推論,因為無論死後是完全的虛無,還是有靈魂繼續存在,這兩者都是無法驗證的。因此不能屈服於想要得到定論的欲望,就草率下結論。他們要求要不斷的探索存在本身的意義,瞭解存在的本質。或者認為,存在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足夠了。因為如果我們身心都不存在的話,連去相信死後我們還存不存在也失去基礎了。
統觀階段的障礙:存在焦慮和虛無感
這個階段的發展障礙,主要是存在的焦慮和虛無感。這個階段的人容易壓抑存在的豐富性,而把焦點放在存在本身的純粹性。因此引起一種焦慮:他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種不確定感。
如果他是虛無傾向的人,既然死後不復存在,那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個是悲觀的放棄主義,既然死後一了百了,那還努力作什麼?自陷於灰暗幽域的地窖中;另外則是,既然一切都會消失,不如盡快滿足慾望,先享受先贏,縱情聲色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若是存在主義傾向的人,它就會將生活中的多采多姿,和各種體驗嚴肅化,他在乎的是存在的純粹性,但更糟的是專注於存在本身,並不能避免人會死亡的事實。沒有更高層次、可以解決此問題的解決之道的話,「人只是為存在而存在」,這樣的否定存在本身以外的態度,會讓生命變得索然無味而苦澀。
至於靈魂不滅傾向的人,他其實並不是真的對所謂永恆的靈魂有所體驗,只是用一種觀念上的信仰來遮掩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也就迴避了這個問題。但事實上,存在的焦慮和不確定,更反應在他對於這個信仰的堅持上。
要處理這樣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只有獻身於靈性層次的探索,積極去實踐各傳統中默觀系統的修行方式,探求各種靈性層面的體驗。有了超個人的體驗,這樣的焦慮,就自然解決。而非僅止於信仰或某個宗教儀式或團體上的寄託,這樣才會有所出路。
星期一, 3月 15,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9):意識成長發展層次(M)
處理認同危機的方法:價值澄清與統整
這類的認同危機,處理的方法的是「價值澄清」。這個方法,不是去評定觀點的價值,而是引導個案去觀察自己的認同危機的原因:因觀點的相對性,否定價值的高低。觀點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價值都不值得信任。執著於一個絕對可信的價值才要信任,是一種對於價值的偏執。如果我們能夠去檢視不同價值觀點的高度與深度,並加以組織和排列,我們便會漸漸釐清何種觀點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更高、更有價值,更值得依靠。雖然我們可能不知道絕對的真理是什麼,但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高層深入的觀點來做為我們行為的準繩。
如果對於價值體系的層次,我們有較為清晰的分類,同時瞭解低層觀點的因緣條件,我們也不會用傲慢的態度,逼迫尚未發展到較為高層認知的人,來遵從自己的價值。因為對意識發展有下功夫發展的人會明瞭,意識的進化是無法強迫的。即使強制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他仍然會用他的層次來理解和詮釋,最後仍然會走樣。
比如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基督宗教對異端的審判慘忍對待,佛教團體對於「外道」的鄙視和不屑,以及回教對於異教徒的強勢作為,這都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他們都還在社會我的層次上打轉,並未獲得了高層次的教誨而有所不同,只是這些教誨,被當作用來打壓異己的藉口罷了。再如何崇高深遠的洞見,如果只是觀點上的移植,在意識成長的階段尚未達到相對高度的人身上,其所展現出來的品質,仍然還是和其意識高度一致,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有了價值澄清的統整過程之後,我們因為對各種觀點的層次和位置有的一個整體的了解,所以觀點價值的模糊,和自我價值認同的虛無感,就會自然的冰消瓦解,不復迷惘了。它讓我們既能接受觀點的相對性,同時又不至於漂浮在懷疑與不確定的海洋中,無法產生行動、智慧與愛。
在世界我成熟之後,我們將開始邁向新的階段:身心統觀的層次。
這類的認同危機,處理的方法的是「價值澄清」。這個方法,不是去評定觀點的價值,而是引導個案去觀察自己的認同危機的原因:因觀點的相對性,否定價值的高低。觀點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價值都不值得信任。執著於一個絕對可信的價值才要信任,是一種對於價值的偏執。如果我們能夠去檢視不同價值觀點的高度與深度,並加以組織和排列,我們便會漸漸釐清何種觀點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更高、更有價值,更值得依靠。雖然我們可能不知道絕對的真理是什麼,但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高層深入的觀點來做為我們行為的準繩。
如果對於價值體系的層次,我們有較為清晰的分類,同時瞭解低層觀點的因緣條件,我們也不會用傲慢的態度,逼迫尚未發展到較為高層認知的人,來遵從自己的價值。因為對意識發展有下功夫發展的人會明瞭,意識的進化是無法強迫的。即使強制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他仍然會用他的層次來理解和詮釋,最後仍然會走樣。
比如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基督宗教對異端的審判慘忍對待,佛教團體對於「外道」的鄙視和不屑,以及回教對於異教徒的強勢作為,這都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他們都還在社會我的層次上打轉,並未獲得了高層次的教誨而有所不同,只是這些教誨,被當作用來打壓異己的藉口罷了。再如何崇高深遠的洞見,如果只是觀點上的移植,在意識成長的階段尚未達到相對高度的人身上,其所展現出來的品質,仍然還是和其意識高度一致,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有了價值澄清的統整過程之後,我們因為對各種觀點的層次和位置有的一個整體的了解,所以觀點價值的模糊,和自我價值認同的虛無感,就會自然的冰消瓦解,不復迷惘了。它讓我們既能接受觀點的相對性,同時又不至於漂浮在懷疑與不確定的海洋中,無法產生行動、智慧與愛。
在世界我成熟之後,我們將開始邁向新的階段:身心統觀的層次。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8):意識成長發展層次(L)
世界我的發展問題:價值扁平化與認同危機
當我們的人格與意識層次發展到世界我的高度,其實在社會中已經算少數了。基本上,大多入的人都停在社會我的階段就不再發展。相對而言,有全球觀點思維能力的人,已經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了。但是在形式運思期,發展世界我的道路上,有幾個岔路,也會困擾和削弱自我的能量,使我們的發展,受到阻礙。
認同危機:懷疑論傾向
第一個岔路,是懷疑論傾向,意即認同危機。因為這個時期,我們會不斷反省和質疑自己既有的觀點,導致我們容易陷入對任何觀點的不確定感中。青少年常會短暫的處於這種價值混淆的狀態,導致焦慮和不安。不過,基本上他們會自然過渡到另一個認同的價值上,然後穩定下來。但是有繼續反省和質疑自他觀點的人,就會更進一步的發現:觀點是相對的存在,只要它是觀點,就有可能被修正。也就是說,觀點或想法沒有永恆不變的,隨著自己的體會和思考,會不斷的被推翻。
此時就容易陷入一個歧途:「沒有任何的觀點是可以信任的,因為它們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因此產生一種觀點疏離的冷漠感,也讓自己漂浮在不確定的空間中,也因此失去作決定的動力,因為沒有任何觀點是絕對可信的。這樣的狀態,會讓人不安和空虛,削弱我們的能量。
價值扁平化:觀點價值的齊一化
第二個岔路是價值扁平化。隨著世界我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一件事:所有的價值和觀點都有它的獨特性,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以強權來壓迫不同的文化,是傲慢和獨裁的。這個觀點是很好的,但是若被推展到極致,就容易進入「價值扁平化」的誤區:否認觀點仍然有深淺高低的分別,將其價值齊一化,泯滅觀點價值的高低,將所有的觀點壓制於同一個水平來看待,欲以此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但是事實上,觀點仍然有層次上的不同的,比如你會認為納粹的種族清洗、三K黨的白人至上論,和世界民族和平共存的觀點,其價值沒有高低的差別嗎?如果我們否認這些觀點的價值差別,那我們將無所適從,反而容易退化至社會我的高度以尋求價值穩定感。
而要展現對多元觀點的包容和尊重,是不需要否認其高低深淺的差別的。我們只需要瞭解: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價值和觀點,這些東西,在不同的因緣條件下,各有他們的價值和必要性。我們要尊重的是因緣條件,而不是把觀點的價值齊一化。
當我們的人格與意識層次發展到世界我的高度,其實在社會中已經算少數了。基本上,大多入的人都停在社會我的階段就不再發展。相對而言,有全球觀點思維能力的人,已經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了。但是在形式運思期,發展世界我的道路上,有幾個岔路,也會困擾和削弱自我的能量,使我們的發展,受到阻礙。
認同危機:懷疑論傾向
第一個岔路,是懷疑論傾向,意即認同危機。因為這個時期,我們會不斷反省和質疑自己既有的觀點,導致我們容易陷入對任何觀點的不確定感中。青少年常會短暫的處於這種價值混淆的狀態,導致焦慮和不安。不過,基本上他們會自然過渡到另一個認同的價值上,然後穩定下來。但是有繼續反省和質疑自他觀點的人,就會更進一步的發現:觀點是相對的存在,只要它是觀點,就有可能被修正。也就是說,觀點或想法沒有永恆不變的,隨著自己的體會和思考,會不斷的被推翻。
此時就容易陷入一個歧途:「沒有任何的觀點是可以信任的,因為它們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因此產生一種觀點疏離的冷漠感,也讓自己漂浮在不確定的空間中,也因此失去作決定的動力,因為沒有任何觀點是絕對可信的。這樣的狀態,會讓人不安和空虛,削弱我們的能量。
價值扁平化:觀點價值的齊一化
第二個岔路是價值扁平化。隨著世界我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一件事:所有的價值和觀點都有它的獨特性,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以強權來壓迫不同的文化,是傲慢和獨裁的。這個觀點是很好的,但是若被推展到極致,就容易進入「價值扁平化」的誤區:否認觀點仍然有深淺高低的分別,將其價值齊一化,泯滅觀點價值的高低,將所有的觀點壓制於同一個水平來看待,欲以此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但是事實上,觀點仍然有層次上的不同的,比如你會認為納粹的種族清洗、三K黨的白人至上論,和世界民族和平共存的觀點,其價值沒有高低的差別嗎?如果我們否認這些觀點的價值差別,那我們將無所適從,反而容易退化至社會我的高度以尋求價值穩定感。
而要展現對多元觀點的包容和尊重,是不需要否認其高低深淺的差別的。我們只需要瞭解: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價值和觀點,這些東西,在不同的因緣條件下,各有他們的價值和必要性。我們要尊重的是因緣條件,而不是把觀點的價值齊一化。
星期一, 3月 01,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7):意識成長發展層次(K)
世界我發展成熟的思維
世界我發展成熟的人,不再侷限在為自己同族或同國人的利益上思考事情,而開始以整個世界為中心,來思考大眾的未來。因為他們反思國家或種族主義的局限,發現如果僅在乎自己團體,將其利益、價值置於他人之上,這種無視於他人權利的霸權心態,若發展至極致,終將演變成暴力、侵略、壓迫、戰爭和相互毀滅。最後,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所以以更大的、整體的利益的觀點,謀求共榮共生可能的思考,便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
社會我的霸權心態
即使是看似良好的價值,如果其意識狀態停留在社會我階段,也會發生壓迫和侵略他人的問題。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以為自己的價值高於其他人之上,就利用自己金錢和人力的優勢,壓迫受助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然不給予幫助。並處處強勢宣傳自己的善行,要求受助者要感謝自己的團體,並不斷的想辦法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和團體的人數,這也是一種置自己為高位的霸權心態。在其思維的本質上,其實這跟納粹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雖然它所推行的價值,看似良善,可是基本上的心態是霸權的、傲慢的,無視於受助者的主體性。
以世界我為中心的國際救援做法
在世界國際救援組織的做法上,這種柔性「價值暴力」,也被提出來檢討、反省。一個被提出來做為當今典範的做法,就是南亞海嘯時,以天主教為主的紅十字會,為避免刺激當地回教為主的信仰,造成對方的不快,將其旗幟的「紅十字」改成回教色彩的「紅新月」,並改稱「紅新月協會」。同時也低調的未宣傳天主教的教義,並積極協助當地的人民,重建清真寺,邀請回教的教士回到清真寺,帶領當地教徒進行回教禮拜和禱告。紅十字會僅援助當地人恢復自己的生活,它願意放棄伴隨著救援行動的宗教影響力,甚至還協助當地本身的宗教文化的重建。這樣的作法真是令人尊敬,也反應了紅十字協會已經邁入了「世界我」的階段了。相較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一味的以自身團體擴張為目的方式來「行善」,真是判若雲泥,我是深不以為然的。
世界我階段的思潮:以減碳運動為例
現今的節能減碳思維,就是一個全球普世價值的觀點,我們深刻的發現:如果我們各自只一味的追求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斷的消耗能源,造成全球氣候暖化,最終將會危及全球生靈,包含自己子孫的生存。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僅只與自己、與自己的社會有關,也跟全球的生靈習習相關。所以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必須以全球的利益來思考,而不能只限於自己或者國家社會的利益來行事。於是乎,世界我或者所謂的普世意識就被發展出來了。
世界我發展成熟的人,不再侷限在為自己同族或同國人的利益上思考事情,而開始以整個世界為中心,來思考大眾的未來。因為他們反思國家或種族主義的局限,發現如果僅在乎自己團體,將其利益、價值置於他人之上,這種無視於他人權利的霸權心態,若發展至極致,終將演變成暴力、侵略、壓迫、戰爭和相互毀滅。最後,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所以以更大的、整體的利益的觀點,謀求共榮共生可能的思考,便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
社會我的霸權心態
即使是看似良好的價值,如果其意識狀態停留在社會我階段,也會發生壓迫和侵略他人的問題。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以為自己的價值高於其他人之上,就利用自己金錢和人力的優勢,壓迫受助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然不給予幫助。並處處強勢宣傳自己的善行,要求受助者要感謝自己的團體,並不斷的想辦法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和團體的人數,這也是一種置自己為高位的霸權心態。在其思維的本質上,其實這跟納粹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雖然它所推行的價值,看似良善,可是基本上的心態是霸權的、傲慢的,無視於受助者的主體性。
以世界我為中心的國際救援做法
在世界國際救援組織的做法上,這種柔性「價值暴力」,也被提出來檢討、反省。一個被提出來做為當今典範的做法,就是南亞海嘯時,以天主教為主的紅十字會,為避免刺激當地回教為主的信仰,造成對方的不快,將其旗幟的「紅十字」改成回教色彩的「紅新月」,並改稱「紅新月協會」。同時也低調的未宣傳天主教的教義,並積極協助當地的人民,重建清真寺,邀請回教的教士回到清真寺,帶領當地教徒進行回教禮拜和禱告。紅十字會僅援助當地人恢復自己的生活,它願意放棄伴隨著救援行動的宗教影響力,甚至還協助當地本身的宗教文化的重建。這樣的作法真是令人尊敬,也反應了紅十字協會已經邁入了「世界我」的階段了。相較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一味的以自身團體擴張為目的方式來「行善」,真是判若雲泥,我是深不以為然的。
世界我階段的思潮:以減碳運動為例
現今的節能減碳思維,就是一個全球普世價值的觀點,我們深刻的發現:如果我們各自只一味的追求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斷的消耗能源,造成全球氣候暖化,最終將會危及全球生靈,包含自己子孫的生存。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僅只與自己、與自己的社會有關,也跟全球的生靈習習相關。所以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必須以全球的利益來思考,而不能只限於自己或者國家社會的利益來行事。於是乎,世界我或者所謂的普世意識就被發展出來了。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6):意識成長發展層次(J)
形式運思能力的發展
「社會我」的認知基礎,是以「具體運思期」的認知能力為主,而這個認知能力的再進一步,就是所謂的「形式運思期」的發展,這能力在我們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大概在12歲至18歲時候發展成熟(但有些人並沒有機會發展完整)。何謂形式運思的認知能力呢?就是擁有針對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本身的觀察與反省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給小孩子紅、藍、黃三種顏色的水,希望他能用這三種水配出綠色的水來。具體運思期的小孩,他只能隨機胡亂的配,直到恰巧配出綠色;而形式運思能力發展出來的小孩,他會開始用紅色配藍色,紅色配黃色,藍色配黃色的順序來試驗,直到配出綠色,這明顯可以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合理的去達成目的。
為什麼他能如此呢?因為他能夠檢討自己配色的過程,能在腦中模擬未來發生的狀況,進而發現如果他依照一些次序來實驗,他可以刪除一些不必要的重複的步驟。也就是說,他可以開始評估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合理和正確,並找出最適切的方式來做。換言之,就是具備了反省、檢驗自己思考方式是否合乎邏輯以及其適情、適時、適所的能力。從這時候開始,人才比較能有意識、有系統的反省自己行為和檢討既有的概念,也有開始能力質疑權威,進而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系統。
青少年的價值衝突現象
通常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個能力的發展的時間,是在所謂的青少年時期。這時剛好是我們從具體運思期的社會我,要發展到形式運思期的世界我的過渡階段,這也是思想自我衝突和重大轉折的階段。他會開始去反觀自己原先所接受的價值是否合理,也產生了許多困惑和價值的混淆。
尤其是現今社會資訊的氾濫、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價值觀瀰漫在我們四周,更憑添了許多衝突的發生。如果這個時期,形式運思能力發展不夠成熟,無法產生反省力,便會容易僅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特,陷入誤區,不但否定了原有的價值,反而產生更偏激狹窄的觀點。如納粹、三K黨等極端種族主義,或者依附另一套道德標準的團體,如幫派、黑社會等,那就相當的危險。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特徵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不會落入上面的陷阱當中。因為它所建立的,不只是新的價值系統,而且也建立了一個合理而完整、檢驗自己的反省機制。既有的價值觀不再是唯一的真理,而是能經過反省思考並被修正的有機體,包含自我檢驗的機制也在反省之列。所以社會我的國家民族觀就會有所鬆動,開始向普世價值、以整個世界的共生共榮為基礎的觀點移動,因為社會我的觀點是相對狹窄的,所以有加以修正為更廣大、完整的必要。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定自己的形式運思能力是否成熟呢?端看我們看待所有觀點(包含自己觀點)的態度。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不會將某種觀點絕對化,他能理解觀點的相對性,並允許所有的觀點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端看其適用的範圍)。雖然觀點間有高低廣窄的差別,但沒有一個觀點絕對的高於其他觀點。
所以一個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對於所有的觀點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可能會選擇其較為認同的觀點,但會保留觀點的可修正性。意即他是觀點的主人,擁有修改和取捨觀點的權力,而非像社會我階段的人,只有遵循觀點的可能,而沒有質疑和修改觀念的自由。
「社會我」的認知基礎,是以「具體運思期」的認知能力為主,而這個認知能力的再進一步,就是所謂的「形式運思期」的發展,這能力在我們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大概在12歲至18歲時候發展成熟(但有些人並沒有機會發展完整)。何謂形式運思的認知能力呢?就是擁有針對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本身的觀察與反省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給小孩子紅、藍、黃三種顏色的水,希望他能用這三種水配出綠色的水來。具體運思期的小孩,他只能隨機胡亂的配,直到恰巧配出綠色;而形式運思能力發展出來的小孩,他會開始用紅色配藍色,紅色配黃色,藍色配黃色的順序來試驗,直到配出綠色,這明顯可以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合理的去達成目的。
為什麼他能如此呢?因為他能夠檢討自己配色的過程,能在腦中模擬未來發生的狀況,進而發現如果他依照一些次序來實驗,他可以刪除一些不必要的重複的步驟。也就是說,他可以開始評估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合理和正確,並找出最適切的方式來做。換言之,就是具備了反省、檢驗自己思考方式是否合乎邏輯以及其適情、適時、適所的能力。從這時候開始,人才比較能有意識、有系統的反省自己行為和檢討既有的概念,也有開始能力質疑權威,進而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系統。
青少年的價值衝突現象
通常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個能力的發展的時間,是在所謂的青少年時期。這時剛好是我們從具體運思期的社會我,要發展到形式運思期的世界我的過渡階段,這也是思想自我衝突和重大轉折的階段。他會開始去反觀自己原先所接受的價值是否合理,也產生了許多困惑和價值的混淆。
尤其是現今社會資訊的氾濫、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價值觀瀰漫在我們四周,更憑添了許多衝突的發生。如果這個時期,形式運思能力發展不夠成熟,無法產生反省力,便會容易僅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特,陷入誤區,不但否定了原有的價值,反而產生更偏激狹窄的觀點。如納粹、三K黨等極端種族主義,或者依附另一套道德標準的團體,如幫派、黑社會等,那就相當的危險。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特徵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不會落入上面的陷阱當中。因為它所建立的,不只是新的價值系統,而且也建立了一個合理而完整、檢驗自己的反省機制。既有的價值觀不再是唯一的真理,而是能經過反省思考並被修正的有機體,包含自我檢驗的機制也在反省之列。所以社會我的國家民族觀就會有所鬆動,開始向普世價值、以整個世界的共生共榮為基礎的觀點移動,因為社會我的觀點是相對狹窄的,所以有加以修正為更廣大、完整的必要。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定自己的形式運思能力是否成熟呢?端看我們看待所有觀點(包含自己觀點)的態度。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不會將某種觀點絕對化,他能理解觀點的相對性,並允許所有的觀點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端看其適用的範圍)。雖然觀點間有高低廣窄的差別,但沒有一個觀點絕對的高於其他觀點。
所以一個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對於所有的觀點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可能會選擇其較為認同的觀點,但會保留觀點的可修正性。意即他是觀點的主人,擁有修改和取捨觀點的權力,而非像社會我階段的人,只有遵循觀點的可能,而沒有質疑和修改觀念的自由。
星期日, 1月 24,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5):意識成長發展層次(I)
社會我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法
這類問題,有許多心理治療的方式,如「溝通分析(C.A.)」、「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薩提爾的「家族重塑」等等。這類療法並不去挖掘過去的創傷經驗,揭露隱藏的情緒和衝動,只是肯定這一切都會發生。他們的重心,是改變對過去經驗的詮釋(即信念或腳本),以達到自我平衡的效果。因為這些腳本都是受到扭曲的,不是如實的,而是對自己的謊言和神話,一旦引導個案發現自己腳本的荒謬與不合理,以正確的方式來評估和詮釋現在的狀況,人便會恢復平衡。故這些都統稱為「詮釋派」心理治療方法。亦即它的焦點是著重於自我對事件的詮釋的治療上,事件本身的受創情緒被擺在第二順位。
比如憂鬱症患者常常有的腳本是「有人不喜歡我,代表全世界的人都討厭我。如果我這件事做不好,就代表每一件事都做不好。如果我不能……,那一切都完了。」這些人會不斷的用這個腳本或信念,來詮釋所有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把它當成牢不可破的真理。然後沮喪憂鬱時,更因為這樣的腳本,深陷其中而無法離開。詮釋派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利用種種技巧,讓個案發現自己的固有腳本,用理性驗證這個腳本的不合理性,進而離開腳本的認同,然後再建立比較健康而符合現實的腳本。
當然,有時候只是分析出腳本並用理性驗證它的無稽,並不一定有效。原因是有時較為原始的情緒創傷,因為比較強烈,它又比較基本,無法用理性來說服,所以會有明知道是如此,但卻跨不過去的現象。這時就需要相關的揭露療法來交叉運用,先釋放壓抑的情緒,等待心靈因釋放了原始情緒而產生空間後,再更改腳本,這樣治療的效果才會良好。
基本上,揭露療法除了精神分析學派外,最近還有「呼吸工作(breathwork)」、「原始治療(primal therapy)」等,也是能快速釋放壓抑情緒的療法。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4):意識成長發展層次(H)
社會我的道德觀
在社會我形成的階段,小孩開始發現,群體需要彼此照顧、擔負責任、扮演適當的角色,如此自己可以滿足歸屬感的需求。此時小孩會變得高度服從,不斷的向權威去學習社會規則與自身所該扮演的角色。所以在小學到國中青春期之前,你最常會聽到的一句話是「老師說」,這就是代表小孩對於社會角色與規則積極吸收的態度。
大多數的人,在道德層面,都處於這個層次就未再發展。他們的中心是從自我中心移至同族中心或國家主義。所以他們能夠為了國家民族犧牲個人部分的利益,以其利益為優先。不過就僅止於是「自己人」、「同國的」,至於非我族類,就不在關心之列。所以,雖然它的中心開始移動到群體,但還是侷限在民族或者是某個特定的群體當中,尚未發展至全球中心的地步。
社會我的心理問題:人生腳本病理
社會我在發展時,在自我在衝動和慾望外,也開始學習規則和角色。意思是他們開始學習一些腳本,並遵循著腳本來扮演角色。角色的腳本有它的重要性,它引導自我脫離慾望的認同,進入相互照顧、彼此關懷、體諒的良性互動的循環中。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他們角色劇本因為遭受傷害而扭曲,或學習到錯誤的腳本,便會形成自身的災難,這稱為人生腳本病理。扭曲的腳本是非常傷人的,如失敗者的腳本:「我是個爛人,做什麼都不會成功」、「我沒資格獲得幸福」、「沒人會喜歡我,我天生就惹人嫌」;或者自我壓迫的信念:「如果我不……,那就沒人要我了」、「如果你沒有被利用的價值,就沒人理你」、「如果沒得到別人的讚賞,那一切都沒意義了」;或者是受害者、孤兒腳本:「我會做錯這些事,都是XX害的!」、「每個人都等著看我笑話!」、「沒有人會幫我的」、「別人隨時會拋棄你!」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腳本,有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或權威學習而來;有的是因為自己的受挫經驗,所引伸的結論。它們在自己的心中,形成固定的信念或劇本。一碰到相類似的情境,就自動在心中撥放,然後無意識的照劇本演出。無論實際情況跟當初是否相同,都會陷入相同的情緒和看法。
這個在親密關係上特別容易看到,每個人都有一些「按鈕」,一旦觸及,就自動撥放,莫名的爭吵、歇斯底里、失控。特別是彼此的腳本又觸發其他的腳本,那就會發生悲劇了。更令人痛苦的是,這樣的問題不斷的反覆發生,而雙方也對這樣的重複都厭煩到極點,但卻束手無策,乃至只剩下分手一途。這個模式,是不是很令人熟悉呢?
不管是何種狀況,如果我們發現在生命中,不斷的重覆某個狀況,如不斷的因為某個相類似的原因而分手、因雷同的事件而失控發怒或陷入憂鬱的深淵。這都屬於人生腳本的問題,需要接受相關的協助。
在社會我形成的階段,小孩開始發現,群體需要彼此照顧、擔負責任、扮演適當的角色,如此自己可以滿足歸屬感的需求。此時小孩會變得高度服從,不斷的向權威去學習社會規則與自身所該扮演的角色。所以在小學到國中青春期之前,你最常會聽到的一句話是「老師說」,這就是代表小孩對於社會角色與規則積極吸收的態度。
大多數的人,在道德層面,都處於這個層次就未再發展。他們的中心是從自我中心移至同族中心或國家主義。所以他們能夠為了國家民族犧牲個人部分的利益,以其利益為優先。不過就僅止於是「自己人」、「同國的」,至於非我族類,就不在關心之列。所以,雖然它的中心開始移動到群體,但還是侷限在民族或者是某個特定的群體當中,尚未發展至全球中心的地步。
社會我的心理問題:人生腳本病理
社會我在發展時,在自我在衝動和慾望外,也開始學習規則和角色。意思是他們開始學習一些腳本,並遵循著腳本來扮演角色。角色的腳本有它的重要性,它引導自我脫離慾望的認同,進入相互照顧、彼此關懷、體諒的良性互動的循環中。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他們角色劇本因為遭受傷害而扭曲,或學習到錯誤的腳本,便會形成自身的災難,這稱為人生腳本病理。扭曲的腳本是非常傷人的,如失敗者的腳本:「我是個爛人,做什麼都不會成功」、「我沒資格獲得幸福」、「沒人會喜歡我,我天生就惹人嫌」;或者自我壓迫的信念:「如果我不……,那就沒人要我了」、「如果你沒有被利用的價值,就沒人理你」、「如果沒得到別人的讚賞,那一切都沒意義了」;或者是受害者、孤兒腳本:「我會做錯這些事,都是XX害的!」、「每個人都等著看我笑話!」、「沒有人會幫我的」、「別人隨時會拋棄你!」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腳本,有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或權威學習而來;有的是因為自己的受挫經驗,所引伸的結論。它們在自己的心中,形成固定的信念或劇本。一碰到相類似的情境,就自動在心中撥放,然後無意識的照劇本演出。無論實際情況跟當初是否相同,都會陷入相同的情緒和看法。
這個在親密關係上特別容易看到,每個人都有一些「按鈕」,一旦觸及,就自動撥放,莫名的爭吵、歇斯底里、失控。特別是彼此的腳本又觸發其他的腳本,那就會發生悲劇了。更令人痛苦的是,這樣的問題不斷的反覆發生,而雙方也對這樣的重複都厭煩到極點,但卻束手無策,乃至只剩下分手一途。這個模式,是不是很令人熟悉呢?
不管是何種狀況,如果我們發現在生命中,不斷的重覆某個狀況,如不斷的因為某個相類似的原因而分手、因雷同的事件而失控發怒或陷入憂鬱的深淵。這都屬於人生腳本的問題,需要接受相關的協助。
星期四, 1月 07,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3):意識成長發展層次(G)
具體運思期的發展
概念我的認知發展,皮亞傑將它稱為「前運思期」,它的意思是基本上此時的心智,尚無法理解事物背後的規則,只能就眼前呈現的概念來反應,故稱為呈現式心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前運思期的小孩前,拿出一個較寬廣的玻璃杯,裝了水,然後其中的水倒入另一個較窄小的杯子當中,窄杯的水位會比較高。此時你問小孩:「現在的水比較多,還是之前在寬杯子的水比較多?」他會回答你:「窄杯的水比較多。」無論你在他眼前,將水倒過來倒過去幾次,它們都會堅持,「窄杯的水比寬杯的水多」呈現式心智它無法保留體積的概念:它無法理解,水是同樣的水,無論在哪個杯子裡,水的量是一樣多的。小孩只能就現象表面呈現的去理解事物,非常單純,同時也非常無知。
在6、7歲一直到13、14歲時,在我們現在的文化教育背景中,小孩子開始能夠對於具體事物之上的規則有所理解和接納。如「水的體積是不變的」:同樣的水,在不同杯子中,雖然水位高度不同,但是體積是相同的。小孩可以超越眼前的現象,理解現象背後的規則,並套用這個規則。
這是很大的一步,心智認知的能力不再被表面的現象所束縛,能夠進一步的去思考其背後的規則並理解它。
社會我的發展
這段發展時期,小孩子也開始發展「社會我」(或稱角色我)的自我觀,基於具體運思期的心智,他開始能夠去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扮演相對的角色,以符應社會規範和期待。
在概念我時期的小孩,你如果拿一顆雙面的球,一面是藍色,一面是紅色。你用其中的紅色面向小孩,藍色面向大人,問他大人看到的顏色是什麼顏色?小孩會回答:「紅色。」然後你在他面前反轉球面,以藍色面對他,紅色來面對大人,再問小孩一次,大人會看到什麼顏色,小孩會回答:「藍色。」無論重複幾次,小孩都會這樣回答。
這是因為小孩無法從大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他只能從他眼前呈現的現象來回答和思考。所以他看到球轉過來時,只會覺得球的顏色改變了,他無法想像球有兩面,大人在球的背面,所以看到的是另一個顏色。而具體運思能力開始發展時,小孩開始能夠轉換觀點,有能力用別人的位置來看待事物,他才能回答大人看到的是藍色,自己看到的是紅色。這時小孩的意識層次就不再是那麼自我中心,他開始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和看法,可以轉換立場和角度來看待事物。他開始離開自戀的認同,走出狹窄的自我之外。
意識發展是朝向「去自我中心化」移動
由這裡我們可以觀察得到,意識往高層發展,是「去自我中心化」的。從絕對的自戀到可以理解他人,意識不斷的擴展它的範圍,並且從較狹窄的認同裡離開,往更高更廣的向度邁進,越來越遠離自我中心的傾向。而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削減的同時,亦能更敏感的體察種種的分別,也能理解更高層次的規則。所以如果僅是回到「泯滅分別」的混沌,歸於自戀無邊界的胎兒狀態,那是進化還是退化呢?那就不言而喻了。
下期我們會討論「社會我」的道德觀與其心理問題與治療
概念我的認知發展,皮亞傑將它稱為「前運思期」,它的意思是基本上此時的心智,尚無法理解事物背後的規則,只能就眼前呈現的概念來反應,故稱為呈現式心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前運思期的小孩前,拿出一個較寬廣的玻璃杯,裝了水,然後其中的水倒入另一個較窄小的杯子當中,窄杯的水位會比較高。此時你問小孩:「現在的水比較多,還是之前在寬杯子的水比較多?」他會回答你:「窄杯的水比較多。」無論你在他眼前,將水倒過來倒過去幾次,它們都會堅持,「窄杯的水比寬杯的水多」呈現式心智它無法保留體積的概念:它無法理解,水是同樣的水,無論在哪個杯子裡,水的量是一樣多的。小孩只能就現象表面呈現的去理解事物,非常單純,同時也非常無知。
在6、7歲一直到13、14歲時,在我們現在的文化教育背景中,小孩子開始能夠對於具體事物之上的規則有所理解和接納。如「水的體積是不變的」:同樣的水,在不同杯子中,雖然水位高度不同,但是體積是相同的。小孩可以超越眼前的現象,理解現象背後的規則,並套用這個規則。
這是很大的一步,心智認知的能力不再被表面的現象所束縛,能夠進一步的去思考其背後的規則並理解它。
社會我的發展
這段發展時期,小孩子也開始發展「社會我」(或稱角色我)的自我觀,基於具體運思期的心智,他開始能夠去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扮演相對的角色,以符應社會規範和期待。
在概念我時期的小孩,你如果拿一顆雙面的球,一面是藍色,一面是紅色。你用其中的紅色面向小孩,藍色面向大人,問他大人看到的顏色是什麼顏色?小孩會回答:「紅色。」然後你在他面前反轉球面,以藍色面對他,紅色來面對大人,再問小孩一次,大人會看到什麼顏色,小孩會回答:「藍色。」無論重複幾次,小孩都會這樣回答。
這是因為小孩無法從大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他只能從他眼前呈現的現象來回答和思考。所以他看到球轉過來時,只會覺得球的顏色改變了,他無法想像球有兩面,大人在球的背面,所以看到的是另一個顏色。而具體運思能力開始發展時,小孩開始能夠轉換觀點,有能力用別人的位置來看待事物,他才能回答大人看到的是藍色,自己看到的是紅色。這時小孩的意識層次就不再是那麼自我中心,他開始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和看法,可以轉換立場和角度來看待事物。他開始離開自戀的認同,走出狹窄的自我之外。
意識發展是朝向「去自我中心化」移動
由這裡我們可以觀察得到,意識往高層發展,是「去自我中心化」的。從絕對的自戀到可以理解他人,意識不斷的擴展它的範圍,並且從較狹窄的認同裡離開,往更高更廣的向度邁進,越來越遠離自我中心的傾向。而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削減的同時,亦能更敏感的體察種種的分別,也能理解更高層次的規則。所以如果僅是回到「泯滅分別」的混沌,歸於自戀無邊界的胎兒狀態,那是進化還是退化呢?那就不言而喻了。
下期我們會討論「社會我」的道德觀與其心理問題與治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