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03, 2011

關於佛法中「厭離」的意義和對其誤解的澄清

對於南傳佛教或阿含經裡面,常常有「厭離」的說法。很多朋友就以為佛法是消極的排斥世間,逃避世間的宗教。是因為是把「厭離」當作是討厭和離開的意思,所造成的誤解。我就自己的理解,做一點澄清。

厭離的「厭」,我傾向不把它當「討厭」解釋,而是解為「饜」足的「饜」,就是「吃飽了」,「夠了」、「不想再繼續了」的解釋。這裡面沒有嗔念(就是討厭、排斥),反而像是一種瞭解和決定,所以我認為不是討厭的意思。

那為什麼會厭離?簡單的來說,我們拚命的想去控制無常的五蘊為常,符合我們的心意,就必定是徒勞無功的,而且因此受苦。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做這樣的蠢事,然後自找苦吃,覺得夠了,並決定不再繼續這種愚行。這樣的理解和決定,我們稱之為「厭離」。

故我認為這個決定,並沒有嗔(討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欣悅他處,以為他處有安樂的想像。只是單純的「夠了,不用再繼續」,也就「離」了。

我不認為厭離是什麼特別的事,任何玩夠的人,都會厭離,不一定要什麼特別的實際狀況才行。

只是,對五取蘊的厭離,必然由對其無常無我的洞見而來。如果一個人沒發現五蘊是無常的、無法控制的,只要他覺得,在五蘊中,是可以得到穩定永恆的安樂的,喜貪是不會盡的。那怎麼會饜足呢?

我舉一個網友(非佛教徒)的例子,來說明厭離,我想會更具體。

這位網友曾經沉迷線上遊戲數年,母親生病也不照顧,只顧著打電動。母親死了,在喪禮上他還只想著趕快回去打電動,毫不關心。女友也跑了,工作也丟了,搞得家破人亡,親人遠離。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覺得打電動好乏味,無聊到極點,覺得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然後清醒過來,才感受到他的媽媽已經死了(之前只是知道,但毫無感覺),發現自己的人生竟然荒蕪至此,他的人生已經空白了許多年。他甚至無法明白自己在「醒來」的前一刻,為什麼會沉迷電玩到這樣的地步?

這個乏味,就是厭離。這樣索然無味,找不到樂趣的感受,並沒有討厭(嗔),只是失去繼續的動力而已 。所以,厭離並不是討厭想離開的意思,而是比較靠近「喜貪盡」,也就是喜歡和貪愛耗盡的意思。

希望有把這個名詞解釋清楚。

星期二, 3月 29, 2011

能量在物質層面實現的關鍵(下)

第二個條件是行動。當我們在能量意識層面上作好準備後,並不是就完成了。因為如果沒有你行 動上的參與創造,事情也不會成就的。比如說,你想要成為作家,去從來沒有提筆寫過半個字,只靠在腦中幻想就會成就嗎?你想要成為有錢人,卻在家中看電視睡 覺,錢就會從天上掉下來?如果吸引力法則被曲解成「只要用想的,不用努力就會實現」,那還真是一個懶鬼自我安慰的好避風港。


吸引力法則它所吸引的是什麼?是機會,而不是成果。當你有所行動,去掌握機會,並用準備好的實力去創造,你要的才會實現。如果你一直遲遲沒準備好,機會來了,你也把握不住!


所 以如果你想要富足,請培養良好的財務概念以及服務社會的管道。如果你對整體社會的幸福沒有貢獻,整體又如何從這個管道回饋給你所要的?這個管道可能不是一 般的工作,它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或特立獨行,但是必須要有管道,這樣才會有因緣讓富足進入到你的生活裡。這管道能利益越多的人,存在的回饋就會越大。先出 後入,是能量的法則,而且從什麼管道出去,就會從什麼管道回來。


就拿翻譯奧修教誨系列非常有名的謙達那來說吧。二十幾年前,他翻譯奧修的 教誨的的一本書「道之門」,是在武陵出版社出版的,當時他根本沒想到它能夠在這個翻譯的工作中獲得如此豐厚的報酬,只是單純的想要分享他的喜悅。當時也並 沒有獲得很大的迴響,可是他還是堅持翻譯,持續的把奧修的教誨介紹給台灣。如今奧修的教誨在台灣,也算是影響一方的顯學了,奧修的系列書籍也不下二三十 本。自然這些版稅,就回饋到謙達那身上,足以讓他過著相當富足的生活,可以專注在他的靈性修持上,不虞匱乏。


各位看一下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他的事業,不但提供了社會大眾所需的商品或服務,也養活了許多員工和家庭,所以他可以獲得對等的財富。反之,如果他所取的是不義之財,在他福報用完時,垮得也是非常快的。聰明的富人,必定會常常回饋社會、贊助慈善,這樣才是家族福壽綿長之道。


故持續的貢獻社會,參與創造的行動,富足的人生才會在你的生命裡實現。只是空想而不行動,是不可能會有成就的。


第三個條件是人脈。保 持和人接觸,對人有好的關係和態度,也是富足的重要條件。我看過有些有錢人,活得一點也不快樂滿足,相反的異常的空虛、匱乏和恐懼。因為他整天害怕別人圖 謀他的財產,又貪吝他所擁有的東西,不願和他人分享。所以越來越無法信任人,也越來越孤單。這樣算得上富足嗎?那真的窮得只剩下錢了!


富足不僅是財富而已,還有心靈上的平靜和滿足。與人為善,可以帶來心靈的滿足。與人良好的互動,會讓人喜悅無量。同時,與周圍人有著良好而善意的互動,許多機會也會不求自得,別人有什麼好消息、好東西,也會馬上跟你分享。只要你懂得掌握機會,怎麼有方法讓你不富足呢?


陳 樹菊女士,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他不斷的幫助別人,付出金錢幫助他人。他有因此窮困嗎?並沒有,相反的,他反而賺到更多的錢,來成就他的佈施。瞭解他善行的 人,一定會特別向他買菜,護持贊助他的善行,讓他的善行得以成就!同時我相信,他的內在必定是無比的富足和喜悅,比擁有百億家產的人快樂和滿足。這不就是 我們所欣願的嗎?


最後一個是格局。這決定了你能獲得財富的大小和保持財富的能力。所謂的格局,就是你善用財富的能力。一個 企業家,他的格局決定他企業的大小。當一個老闆,有宏觀跨國的能力和胸襟,他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跨國企業。一個事必躬親,在許多細節斤斤計較,小器無肚量 的人,是不可能容納大事業的,就算給他一個大企業,他也會把它搞垮。


所以,我常講,財富太多也會失去平衡,你的格局不夠,忽然給你個幾 億,你反而煩惱不盡。開始睡不著、吃不下、整天疑神疑鬼,擔心別人把你的錢搶走了,連至親之人也開始提防。或者不知如何善用,甚至因而失去人生目標,反而 開始空虛、心慌,然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自毀行為。而一個有格局的人,他就會善用他的財富,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幸福,而不是守著錢財發愁。所以你想要有 錢,也要是適當的財富,超出你格局的財富,是災難而不是幸福。


所以,你所祈願的,應該要考量自己的格局,以適當為重。而且,你所能吸引 的,也是你的格局能承擔的。如果超過,那反而會是一個災難。倘若你的內在並不是要來自我懲罰的,它會自動調整成你所能承受的。所以若還是不滿意,你該檢討 的是你自己的格局是否太小,無法吸引到相對應的財富?


最後,我想這篇文章應該很清楚的表達出吸引力法則中尚未釐清的疑惑了,也祝各位能夠心想事成,平安富足。

能量在物質層面實現的關鍵(上)

  之前我提到了關於「心想事成」、「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等法門被忽略的重點。這次我要提的是如何讓能量層面的實相,在物質層面實現的幾個重要的關鍵。相信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一個事情要在物質層面實現,除了我們在意識能量層面上要下功夫外,還需要幾個條件,才會容易成就。祈願就好像是一個種子,如何讓這個種子開花結果,就需要 種種的助緣,比如說土壤、陽光、空氣、和水,才得以成就。缺乏了這些重要的助緣,種子會一直保持是種子,是無法發芽,更遑論開花結果的。


    所以我們應該要明白哪些助緣,在能量轉變成實際的成就上,佔有非常重要的、無法忽略的角色,而且將這些助緣備齊。自然我們所祈願的,便會順理成章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


    我認為,這幾個條件依序分別為時間、行動、人脈和格局


   第一個條件是時間


    在能量意識層面上,事物形成速度是非常快的,幾乎是心想當下就成就。但在物質層面,一件事情的成就,一定需要時間的因素,才能在物質界實現,這個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在祈願的實現上,如何縮短時間,不至於讓時間拉得很長,就很重要,這個部份就牽涉到祈願的方法。


    祈願的設定上,心裡面一定要是完成狀態,也就是一開始你就感受到你的富足,這樣才會速成。如果你處於匱乏、渴求的狀態,這樣的祈願,會很久之後才實現。通常祈願速效的第一條件,就是你已經不需要它了,也就是當你無慾狀態下所祈求的,它才實現得快。不知道各位是否常常發現,你曾經想要一些東西,但是並未得到,不過當你忘了這件事一陣子之後,反而不求自得?這就是重點。


    為什麼呢?因為渴望只會引來匱乏,同類相吸是宇宙的律則。這點在吸引力法則裡,已經反覆的說明。聖經也說:已經足夠的,反而加上來;不夠的,連剩下的也要 奪去。但是很有趣的,如果我們需要祈願,就是有所匱乏,不然我們還求什麼呢?那不是剛好矛盾嗎?這也是大部分的祈願不容易成就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清除兩種障礙:匱乏的心理狀態,以及未清償的前債


    在清除內在匱乏狀態上,我推薦幾個極具成效的方法,供大家使用:瑟多納釋放法,以及夏威夷療法。這兩個方法都可以很有效的清除自己內在的匱乏感。


    傳統宗教上,是將自己託付給上帝或神明安排,信任祈願透過祂們而成,所以祈願後能放下匱乏的心理狀態,安心的去做當作的事情,靜待事情成就,這也是另一條路。以上兩者都是可行的。


    但最不好的狀況就是,祈願後還繼續處在匱乏、恐懼、懷疑、怠惰、無力感的狀態裡,這樣的話,祈願的實現就遙遙無期了。因為從意識的層面來說,你其實不希望富足,你比較喜歡匱乏。不然為什麼你要一直抓著這種感覺不放?既然你要的是匱乏,富足又從何而來?


    再者,清除未償的前債上,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西方的思維裡一直缺乏的部分,因為他們沒有前世的概念,但是實際上這卻是影響很大的部分。我們的行為,在我 們的能量和意識內都會留下痕跡。如果你的能量裡面充滿了你對別人的虧欠,就算有好的能量被你吸引,也會被這些虧欠屏蔽在外,甚至會被自己的良知所拒絕。因 為如果被你虧欠的人都得不到補償,能量層面的律則怎麼會允許你獨自富足?那宇宙的平衡律將被置於何地?


    所以,清除未償還的債務,是必須去做的。如果是可以在實際層面上補償的,就要去補償。如果是能量層面或因果層面上的虧欠,我建議用懺悔和供養兩個方法來做償還。


    懺悔法在佛教內很多,如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三昧水懺等效果蠻好的,但這些懺法比較繁複,恐怕不是每個人可以時常做的。簡易的方法,首推藏密的百字明咒,顯 教則可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並將功德迴向現世有形無形的怨親債主。每天用零碎的時間持頌迴向,日久就會發現,諸多不順會漸次遠離。因為我們的懺悔,能獲 得我們所虧欠的人的諒解,釋放牽纏糾葛;同時也會將我們內在自我懲罰的動力清除,允許自己成功富足。


    再者,供養法的部分,我建議每日固定供養諸佛菩薩以及神祇,不用很繁複,就是供香、燈、水、花就可以,然後功德迴向怨親債主。如果要更快速,可加上每日修 施食法供養無形界的怨親債主和眾生,定期做火供或煙供,供養佛菩薩、土地神祇、或祖先、債主、無形界的眾生。這樣會很快速的清除障礙。當然頌經持咒迴向, 也是好辦法。


    很重要的是,這些法,雖然簡單易行,一定要保持著每天去做它。持之以恆,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這樣才會有效。


   當這兩部分的障礙清除,你會開始發現,你的祈願會越來越快速的回應和成就,人生也越來越順利了。

淺論吸引力法則

近「秘密」這本書很紅,帶動了吸引力法則的熱潮。為此,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來描述福報跟吸引力法則的關係。當然新時代的擁護者是嗤之以鼻的,認為是舊時代宗教的舊思維,不能理解新時代的「高層次」理論所致。


其實,能量法則不會因為時代的新舊而有所差別的,舊時代的靈性導師也不會比現在的通靈大師遜色。佛陀的證悟難道會比賽斯差嗎?顯然不是如此的。


相信很多人都照著吸引力法則去做了,但請摸摸良心,真的有效嗎?你真的吸引到你要的人生嗎?還是,你的「正面思考」只是個白日夢,毫無任何的助益?


吸引力法則本身並沒有錯,只是被簡化過度成「只要正面積極的思考,就能心想事成。」,這時候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典型的幼兒想法:認為宇宙像是自己的父母,會無限制的照顧你,給你任何想要的東西。


但事實上,宇宙是沒有偏好的,它不會特別去照顧誰、供應誰、滿足誰的;換言之,宇宙是無情的,它只遵照自己的本然運行。把它想成是無限的提款機或者是偉大的天父(天母?),都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投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我們使用就無效?別人(其實是少數的特例)就有效?關鍵在於哪裡?


在此,我想提出吸引力法則幾個重要的、被許多人忽略的部分,加以闡述,就能解開這個疑惑:


首先,宇宙永遠是先給予,才有收穫。所以我之前才特別強調福報的重要性。福報,就是我們之前的給予所累積的能量。沒有這個部分,就好像沒有根的植物,是無法開花結果的。所以許願不能夠用未來的結果來許諾佈施,這樣是不會應驗的,要得,就必須先給。廣修佈施供養,你的福報才會源源不絕。
 
再者,在所有祈願之前,清除障礙是必要的,不然事倍功半。在 所有秘密的傳承中,都明白說明:所有的祈禱、祝福,要有效的應驗,必須達到天人互感的境界,才會發生。如何天人互感?就是你的內在要非常潔淨無染而開放, 才能感而遂通,如斯響應。若我們內心充滿慾望、渴求、恐懼等等的雜染,所發出的心念如何能純淨?宇宙又如何回應你雜亂互相矛盾的心波?
 
所以,所有的秘密傳承,在做此類祈願的東西之前,都非常強調自身的淨化。在佛教裡的說法就是「淨業」,都強調淨除自己的業障到達一定的程度後,所有的事業法(增益、懷愛)才會有效驗,不然收效甚微。
 
我先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在之前,我曾經教過幾位朋友「儀式曼陀羅祈願祕法」,有的人用來求姻緣,還很勤勞的做,做了一段蠻長的時間,但就沒啥用,所以就放棄了。
 
但我的環保房客,當時她的父親身體出現危機,她非常的擔心,叫要我教她做息災的曼陀羅,然後就很誠心的做。結果,做了一陣子(49),他父親的身體果然就很迅速的復元。
 
後來,她先生的母親身體器官產生嚴重問題,被醫生宣佈放棄。於是,她又做了息災法,結果做完後,到北部醫院檢查,卻奇蹟似的發現,她丈夫的母親,雖然器官的狀況依舊,但身體的機能,卻回覆到一定的程度,沒有生命危險了。
 
有趣的是,當她正在修這些息災法的時候,還產生了副作用,就是幾乎心想事成。比如他想吃葡萄,正要去買時,就有人送他;她煩惱她班級教室學生的桌墊要怎麼找,就看到有人正出清一大堆桌墊,讓她可以免費接收;天冷想要手套,就莫名其妙的走到一家店,用極為便宜的價格(台幣20元左右),買到相當精美的毛線手套。嚇得她說,以後修這個法的時候,要注意自己不可以產生惡念,不然傷害到別人就慘了。我笑稱她為現代女巫,以後沒工作的話,可以以此為業。
 
問題是出在哪裡呢?為什麼同樣的方法,會有這樣大的差異?
 
我認為跟我說的兩個重點有很大的關係,就是福報和清除障礙的問題。我的環保房客,她是個很善良又單純的女孩子,之前他有一些困擾,所以我就教她持咒淨業,以 脫離她的困擾。於是她就很認真的,毫無懷疑的持誦咒語,並且持之以恆,數量以萬計數。況且她定期的捐助慈善機構,已經超過十年,純粹是於心不忍,也不要求 回報。你說這樣的人修法不有效,誰會有效呢?
 
其實這些原則,都很簡單,只要持之以恆去做,再使用一些方法,自然就容易心想事成,漸入佳境。反之如果你使用吸引力法則,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同時又吝於 付出,也不淨除自己的障礙,這樣自私又貪婪的心念,想要天人互感,獲得感應,除非你的福報真的很大,不然那無疑是緣木求魚。

星期五, 12月 24, 2010

修行精華摘錄

◎ 等待是一種心智狀態,它意味著你要的是未來,不是此時此刻;你不要你擁有的,要的是你沒有的,這樣會製造內在的分裂。因此你會失去當下,也大大的降低你生活的品質。

◎ 心智被困在「過去」和「未來」,就是一種無意識。

◎ 虛假、不快樂的自我(奠基於心智的認同),是依賴時間為生的。

◎ 每當你需要一個答案、一個解決方案、或一個創意時,停止思考、安住在當下一會兒。然後再重新去思考它,你會發現你會更有能力找出答案。

◎ 放下批判不代表你可以忽視功能失調和無意識,它的意思是,要做「那個覺知」,而不是「那個反應和批判」。就是反應了,仍然保持覺知。那個覺知就是容許反應存在,並在其中觀察它的空間。

◎ 小我需要有問題、衝突和「敵人」來強化分離感,它就是依靠這個分離感而存在。

摘自「修練當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勒著,方智出版社

星期三, 10月 13, 2010

修行精要摘錄

與本然一致,意味著內在和當下有著「不抗拒」的關係

◎ 小我以三種方式來看待當下的時刻:達到目標的跳板、障礙或是敵人。

◎ 你必須先對苦說YES,然後才有能力超越它。

◎ 在受苦中要有意識,痛苦和煩惱才會燒盡。

◎ 製造痛苦的不是小我,而是我們對於小我的認同。

◎ 覺知之後,必須接納,其他的任何作為都會再度遮蓋那份覺知。

◎ 接納就是允許你自己在那時刻完全去感受你的感覺。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艾克哈特。托勒著

星期二, 10月 12, 2010

尿療法在良導絡測試儀上的驗證

(1) 一般狀況:
這是我下班回家吃飽飯後約一個鐘頭量的。

可以看出心經、脾經和腎經都不太好:心火旺,而脾腎虛。平均的體能值,也只有49。一般人大概40~70之間,算是比較疲累。

有勞心過度,導致心腎不交的現象,脾經的虛弱,已經是我常常出現的狀況了,算是思慮過度的後遺症,因為多思傷脾。而胃經的陽亢,我覺得是正在消化食物的現象。

(註:超過平均線,也就是體能值,為陽亢,低於平均線為虛弱,粉紅色為需要特別注意,黃是稍微注意,藍是可接受的範圍)




(2) 尿療法後三分鐘的結果:

我一看之下,就想起我平日最推薦的尿療法。所以想試試看,這個療法的效果可不可以在良導絡上呈現?

於是我就去尿了一小杯,並且喝下去。然後靜待三分鐘再測量數值。


結果非常令人驚訝的,幾乎所有的數值都恢復正常,反而是膀胱經開始起反應,呈現虛弱的狀態。


我的推測是身體內的寒氣與邪火,都被排到膀胱經加以發散了。而且很重要的是,平均體能值上升至58!

尿療法的快速平衡和提升體能的效果,由此測試可以一覽無遺。





星期二, 9月 21, 2010

修行精要摘錄2

「我不知道」並不是困惑,「我不知道,但我應該知道」或「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才是困惑。你是否可以放下「我應該或需要知道我是誰」的信念?換句話說,你能否放棄用概念上的界定,以獲得自我感呢?你是否能停止用思考來取得身分認同呢?當你放下這些,那份困惑會變得如何?當你全然的接受「我不知道」這個事實,你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平安清明的狀態。這狀態,比思考,更靠近你的存在本身。

◎你如何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呢?試都別試了,這是不可能的。當你停止在事物中找尋你自己時,那個對事物的執著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小我並不是錯的,它只是無意識而已。

◎「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間最強大力量的關鍵,經由不抗拒,意識就從形式的桎梏獲得解放。

◎不評斷、不抗拒、不執著,就是真正自由生活的三個面向

◎覺醒作為的形式有三種,接納、享受、和熱誠的處在當下

◎如果你的行動都是為了行動本身,而非保護、加強、或是順從你角色身分認同的話,那無論你做什麼,你的力量都會非常強大。

摘錄自「一個新世界」 艾克哈特。托勒著

星期五, 9月 17, 2010

修行精要摘錄

◎修行並不是要我們學會躲避無常和恐懼,而是要學會與不舒暢的感覺共處。

與其陷入自己創造的劇本中,不如單純地安住在痛苦的情緒裡。只有學會安住於痛苦,我們才能溫柔而誠實的覺察:自己正企圖將嫌惡抗拒的心,硬化成歸咎、自以為是、或是一種疏離、於己無關的心態。我們有時候也會製造出一種心靈啟示或解脫的情緒,讓自己舒服一些。要能覺察到這些心態,總是說易行難的。

與其助長自責,不如培養清明的善意來對待自己。

◎修行不是將舊有的東西拋棄,變成一個更完美的人。它其實是要我們學會跟真實的自己做朋友。修持的基礎就是要接受你或我當下的自己,如實的接受。

摘自「與無常共處」 佩瑪丘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