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26,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0):意識成長發展層次(X)

細微光明階段的病理

這階段的病理,屬於修證上的病理,不同的修行體系,看法都不相同。基本上,這裡採取的觀點,比較傾向佛教的看法。對於不同的體系,尤其是一神教的體系,看法上就可能不同,就參考看看,歡迎討論。

整合-認同障礙

這個看法是基於非人格化神性的觀點,問題的核心是,無法瞭解神聖的臨在只是內在本質的圖像。簡單來說,就是視細微光明的呈現,為外在的神(上帝)的顯現,而非「一切唯識所現」。

在人格化神性的體系,不同種子細微光明的顯現,被視為上帝(梵、阿拉)不同面向的顯現,不過在吠陀系統,修行者會整合不同光明,讓自己更接近於梵,目標是達成梵我一如,我即是神的境地,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困難。而基督宗教,則拒絕這個可能,堅持人與神的從屬關係,將不同的細微光明歸屬於神的不同恩典,人是無法成為神的,認為人與神的界線是無法跨越的,如此就障礙了真正進入細微光明的整合-「與神合一」的進程。

而佛教與吠陀不二哲學系統,則將其視之為內在的整合圖像,視細微光明階段為淨化意識種子的修行歷程,基本上,就是大乘佛法內「轉識成智」的觀點。它不認為有個人格化的神存在,故整合的困難就相對的較小。

假涅槃

這是肯恩威爾伯提出的看法,這個障礙,是以為精微光明階段的證悟,就是最後的涅槃。基本上,這是站在本因和不二階段的立場所產生的看法。若是不接受本因和不二階段的修行體系,則這個並不算是障礙。若依佛教的判定,精微光明的證悟,可能屬於色界或無色界的修行體驗,並不是修行的終點。

假體悟

這是執著於「存在本然是苦」的體會上,卻不加以超越,所產生的修證的停滯。這類修行人,通常會有斷滅論的傾向,認為涅槃是完全的斷滅,從此就不必受苦了,產生「無有欲」,並執著於其上的現象。這在南傳的佛教徒是常出現的現象,這是因為認涅槃為斷滅,所生的誤解。

這三種病理的解決,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以更多的禪修、思維和觀察,來突破原有的觀點限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