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25,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1):意識成長發展層次(O)

身心統觀階段的幾個分支

如果到達身心統觀階段的人,他沒有接觸到靈性的文獻或傳承,那就可能要從黑暗中摸索,獨力尋求可能性。這時,產生了幾個發展的分支:一種是不滅靈魂論,另一種是虛無主義,再來就是存在主義。

不滅靈魂論者,是把「觀察者意識」當作不滅的靈魂。因為既然它彷彿能獨立於身心之外而觀察身心,那它的性質,必然超越了身心的局限。於是這樣的假設就出現了:我們有一個靈魂,它可以操縱我們的身心,並且在我們身體死亡之後,它會繼續存在。

不過這樣的假設,是依於自己想要繼續生存的欲望,來對這個觀察者的特質加以推想,並沒有任何的體會或驗證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對於靈魂這樣的概念,是沒有任何高層體驗為基礎的,只是單純的相信,讓它變成一種信仰。

虛無主義者,則是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們將「觀察者」意識列為心智的一部分。因為「觀察者」意識,跟我們的心智是一樣的,會觀察、會認知、也會分辨,所以它是心智的一部分,只是較為精緻而已。既然它屬於身心,那麼它就是無常的,故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意即否定了有不滅靈魂的可能。那麼,我們死後,還有什麼呢?他就推論:一切都不復存在,只剩下虛無。由於一切終將歸於虛無,存在本身的意義也同時被虛無化了。

再來是存在主義者,他們拒絕上述的推論,因為無論死後是完全的虛無,還是有靈魂繼續存在,這兩者都是無法驗證的。因此不能屈服於想要得到定論的欲望,就草率下結論。他們要求要不斷的探索存在本身的意義,瞭解存在的本質。或者認為,存在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足夠了。因為如果我們身心都不存在的話,連去相信死後我們還存不存在也失去基礎了。


統觀階段的障礙:存在焦慮和虛無感

這個階段的發展障礙,主要是存在的焦慮和虛無感。這個階段的人容易壓抑存在的豐富性,而把焦點放在存在本身的純粹性。因此引起一種焦慮:他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種不確定感。

如果他是虛無傾向的人,既然死後不復存在,那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個是悲觀的放棄主義,既然死後一了百了,那還努力作什麼?自陷於灰暗幽域的地窖中;另外則是,既然一切都會消失,不如盡快滿足慾望,先享受先贏,縱情聲色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若是存在主義傾向的人,它就會將生活中的多采多姿,和各種體驗嚴肅化,他在乎的是存在的純粹性,但更糟的是專注於存在本身,並不能避免人會死亡的事實。沒有更高層次、可以解決此問題的解決之道的話,「人只是為存在而存在」,這樣的否定存在本身以外的態度,會讓生命變得索然無味而苦澀。

至於靈魂不滅傾向的人,他其實並不是真的對所謂永恆的靈魂有所體驗,只是用一種觀念上的信仰來遮掩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也就迴避了這個問題。但事實上,存在的焦慮和不確定,更反應在他對於這個信仰的堅持上。

要處理這樣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只有獻身於靈性層次的探索,積極去實踐各傳統中默觀系統的修行方式,探求各種靈性層面的體驗。有了超個人的體驗,這樣的焦慮,就自然解決。而非僅止於信仰或某個宗教儀式或團體上的寄託,這樣才會有所出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