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31,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2):意識成長發展層次(F)
在概念我的心智狀態為「呈現式心智」。何謂呈現式心智?就是他所運用的概念,僅限於呈現於感官內的自我經驗所產生的概念,他尚無能力以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也無法理解呈現現象後面隱含的規則。這種心智,只能以呈現在身心中的經驗做為衡量的標準,故這樣的狀態,仍然是自戀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
此時,他的考量是以自身的苦樂為中心的,會得到快樂結果的行為就是好的,會得到不愉快結果的行為就是壞的。如果此時配合父母的鼓勵或斥責,便會產生以賞罰為核心的道德觀:被獎賞的,是好的行為,可以做;被懲罰的,便是不好的行為,便要壓抑它。這時的道德觀是自私的,完全以自身的利害為衡量的標準,它無法同理他人、理解他人的處境,所以就沒有「為大局考量」之類的觀念。
這雖然跟情感我的衝動很類似,但是因為概念我具有衡量自己行為後果的能力,並能壓抑有不良後果的衝動,因而產生更多的選擇空間,所以是比較高等的。
神話世界觀的發展
與感情我自戀的「魔幻世界觀」相較,概念我發展出來的小孩,開始能衡量自我意志與客觀環境的關係,他們痛苦的發現,世界並不是以自己為中心來運作的。加上以賞罰為中心的道德觀,於是開始投射出各種神祇,期待有一種超越自己的力量(簡稱殊勝力),來替自己滿足慾望,這便是「神話世界觀」。他們會和各種殊勝力討價還價,取悅他們,期待神祇給予獎賞。同時,也將自身受到的不舒服,歸咎於因為神祇不喜歡自己的行為,所以懲罰他們,故必須贖罪來重獲喜愛。
在較為遠古的歷史紀錄、或未進化文明的低層宗教中,在他們的宗教行為裡,常常可以發現這種模式:人們利用某種犧牲、獻祭與儀式來取悅神明,期待交換願望的完成。或者在某種天災發生時,認為是自己觸怒了神明,所以降下災難來懲罰,所以必須用某些犧牲和儀式,來彌補自己的罪惡;如果天災沒停止,表示神祇不滿意補償,則必須用更大的犧牲:如殺人獻祭來取悅祂們。這在馬雅文化、古中國、古埃及、古猶太教的歷史記載中,都看得到相關的紀錄。論其根源,是幼兒對於父母概念的的一種投射轉移:只要我是個乖寶寶,做出父母期待的行為,父母就會給我們獎賞;而觸怒父母時,必須自我懲罰,犧牲自己的某些權益,來換取原諒。
神話世界觀的自戀傾向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神話世界觀仍然是相當自我中心的。因為所有無法控制的苦與樂,都是神祇對自己的賞與罰:打雷、旱災、厄運是神明對自己的懲罰,好運、順心是神明對自己的獎賞。基本上,概念我無法明瞭,地球自轉其實跟他無關,天氣的寒暑也不是神祇對他的賞罰,大自然只是照著自己的軌則在運行,它不具人格,也沒有個人的喜怒,打雷下雨並非針對任何人而發生。故認為所有事情都是針對自己而發生的,這種發展階段,仍然是自戀、自我中心的。
這時候的心智,尚無法理解事物運行的客觀軌則,無法借用法則的必然性來完成自己的計畫。等到我們的心智發展出「角色我」,意識才能進入「具體運思期」,能夠開始理解一些具體事物的規則,以及產生人際角色扮演的能力,並利用這些瞭解來完成自己的計畫。理性的世界觀才會被建立起來,漸漸取代神話世界觀。
下期我們會談到「社會我」的形成,與其產生的問題
星期一, 12月 28,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1):意識成長發展層次(E)
當「概念我」開始成形時,意識的發展開始脫離生物的層次,來到人類意識的層次。這意味著,人類的意識從心智階段開始,就已經超越了其他在的球上的物種。因為從這裡開始,人可以發展較為一致而統一的人格,即使環境有所改變,我們也還是會有自己獨特的一致性和選擇。我們不會只跟隨欲望和衝動行事,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能力有所不為,這是其他的物種所未能達到的高度。因為我們比只停留在感情我的狀態有更多的選擇性,我們可以選擇壓抑它或順從它,而不是僅僅被欲望和情緒牽著走,毫無選擇的能力可言。較高等的意識,他的自由度和可選擇性,遠較低層的意識更多和更廣,觀點也更加的高遠和廣大。
所以,壓抑並不完全是錯誤的,雖然心智帶來因壓抑所帶來的內在衝突和煩惱,但同時也發展出了一些欲望和衝動之上的品質。有了這個品質,我們才有能力更往高層的意識層次邁進,這個貢獻是不可抹滅的。
所以,主張完全解放壓抑,消滅心智的功能,跟隨自己的衝動、滿足自己的欲望,並把它當作修行的縱欲主義修行方式,那是一種退墮的觀點,不是超越的觀點。
一部分的奧修門徒,就犯了這樣的錯誤,他們誤解了奧修的說法,把泯滅心智退到原欲、感覺的自我,當作修行。因為沒有心智的壓抑和束縛,感受不到內在矛盾所產生的衝突,有種解放感,就誤以為那是修行。然後就拿著雞毛當令箭,變得極為任性、無法承諾、只以感覺和衝動來行事,並美其名為「跟隨著心移動」。並將社會規範當作是修行的障礙,無視於別人的存在,自行其事,造成了旁人許多困擾,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有修行。事實上,這也是前超謬誤的一種現象。奧修說的是超越心智,而不是消滅心智,這兩種是非常不同的品質,不然白癡最有修行了。
不過,過度的壓抑自己的需求,以符合某種標準,也是引發精神官能症的根源。許多宗教,講究禁慾和道德規範,以為這樣能夠比較接近高層的超越體驗。雖然壓抑的能力是比情感我來得高層,但是光憑這樣的手段是無法達到高層體會的,因為高層體會並不是壓抑的結果,它是超越,是迥然與壓抑不同的品質。反而在情緒欲望與壓抑的矛盾衝突中,我們不斷的損耗意識能量,漸漸的扭曲了自我,反而與高層體會相行漸遠。
在宗教界,許多人為了符合某些宗教的標準(不能生氣,不能有欲望,要平靜喜悅等),苦苦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產生了許多的扭曲:比如對於「世俗」的鄙視、對於異性的敵視和恐懼、對於富人的憤怒、奇怪的嗜好或收藏,自我神聖化和救贖者想像,甚或長期罪惡感、憂鬱症等等。
在許多宗教團體中,有些人需要強調修行的價值和自己在這方面的「成就」,需要不斷的強調或暗示自己是高超的;同時否定世俗生活的欲望,將他們貶抑為低等污穢的東西,將自己漂白為高超聖潔的形象,來逃避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無能和不滿。一旦有人挑戰他們、戳破他們的自欺,他們就會憤怒的反擊,平時擺出來的高超和平靜,就此消失無蹤。這些都是廣義精神官能症的扭曲現象。
所以有時候,有一些所謂的「修行人」,他們的精神狀態,比起一般普通人還要不如。因為一般人對自己的欲望還沒如此的壓抑,反而比較健康。所以,對於壓抑與修行的關係,有志於靈性成長的朋友,是要更為覺知的。尤其是為了補償自我缺憾所產生的寄託、扭曲和投射的宗教狂熱,更是要加以留心,以免引發精神疾病而不自知。
邊緣性人格與精神官能症的比較與治療
仔細的來看,邊緣性人格並沒有壓抑的能力,只有許多意象的不斷呈現和干擾,他並沒有能力去壓抑一些什麼,但同時也失去了保護自我的能力,因而失去人格的一貫性。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建構自我,並利用「概念我」的力量,協助自己在某些層面虛弱的情感我,被分化並建立起來,同時壓抑混亂或外來的意象,以保護自己,這就稱之為「自我建構療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能產生精神官能症,是比邊緣性人格來得更進一步的。因為它有能力壓抑自己,讓自己的力量集中起來,產生一致性,不至於散亂。雖然因此產生了一些內在矛盾,導致了一些煩惱和精神官能症的現象,但是比起混亂而無一致性的狀態,是要來得好處理的。
心智有時候會超過他自己的界線,不但壓抑了該壓抑的衝動(如殺人、強暴、偷竊的欲望),也越界壓制了自己其他正常的情緒流動:因為害怕受到傷害,而壓抑了自己愛的流動;或因為怕出醜,否認自己的能力;或恐懼別人看不起自己,而壓抑自己的脆弱和需要等等。但是這些情感和感受,並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他們只是被心智關到黑暗的地下室-潛意識的一角當中,並在我們的背後,用另一種扭曲的形式呈現出來:如特殊的癖好、怪異的堅持,如潔癖、洗手癖、整型癖等;或是產生某種特殊的劇本:比如總是認為自己是可憐的受害者或偉大的救贖者、神聖者等等,來補償或平衡某種被壓抑的欲望。
當這類的精神官能症發生時,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揭露療法」。在充滿著愛與接受性的環境,個案能信任呈現情緒不會有任何的傷害下,利用種種的心理技巧,澄清心智對於原始情緒的扭曲或壓抑,讓原始的情緒能夠完整的被表達,並被表意識所接納和了解。此時謊言(對現實的抗拒)被看透,真實的情緒被完整的表露,虛假的自我也冰消瓦解,燃燒殆盡。一種明晰的瞭解和慈悲就得以展開,進而加入意識成長的行列。而不是讓它們在意識成長的道路上,於陰暗之處,不斷的扯我們後腿、消解我們意識成長的能量,讓我們在這個地方不斷跌倒、耗損自己。
星期一, 12月 21,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0):意識成長發展層次(D)
當時間感開始成形,再加上象徵與意象可以在意識裡重現,小孩開始會產生期待、擔憂、和恐懼未來,以及對已發生的經驗產生後悔、警惕、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都不是當下的事件所引起,而是由意象或象徵所引發的。這種種狀況,都明顯的表示,小孩已經從生物領域(單純的衝動或情感),開始跨足到心智的領域(能夠有回憶歷史以及計畫未來的能力),這無庸置疑的是很大的一步。這時候,小孩開始比較像是人,而不是動物了。當這個部份開始發展,在我們跟小孩說:「等到明天,你才可以出去玩。」他才能夠理解,並接受未來的計畫。不然他是無法明白父母的話,並且加以等待的。
觀諸認知發展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出,認知發展得越高層,越能有抽象思維的能力:意象比事實抽象,象徵比意象抽象,然後概念比象徵更抽象,每一層都比前一層更加的精微和困難。
不過,這些抽象概念,並不需要否認低層的認知,才能存在。反而能容攝低層的種種差別,甚或,因為這種種差別,才能顯現出概念高於意象和象徵的品質。就像「狗」這個概念,並不會因為它被發展出來,就認為黑狗和白狗是完全一樣的。相反的,如果沒有白狗、黑狗、花狗…種種差別,「種類」的概念也就無從產生。所以,概念是一種更高層意識的結晶,有一種超越性,超越在象徵和意象知上。而且運用概念,我們更能夠有效的統合運用象徵。故泯滅式的等同,是退化的觀點,而高等意識必然是超越於概念之上的。所以,如果將退化當作是超越,那是不足為法的。
當我們的意識開始進入心智域,同時也會發現,心智域雖然能超越容攝生物域,但是同時也會壓抑與扭曲生物域的情感和衝動。因為心智能夠開始預測和想像未來,所以它會開始去壓抑會破壞美好未來的一些行為和情緒。比如他開始學會在小便之前,告訴大人他想要尿尿,並忍住尿尿的欲望,讓大人帶她去廁所後才尿出來。他開始壓抑自己哭鬧的衝動,用比較友善、溝通的方式來表達他的需要,好讓大人可以愉快的來協助他,並獲得讚賞。小孩開始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得到周圍大人和小孩的接納和歡迎。
同時心智也開始能夠分辨自己的感覺,給這些感覺分類,開始增長自己喜歡的情緒,並壓抑不舒服的負面情緒來保護自我。自我開始創造自己的保護機制,來維護自己的穩定和發展。
如果自我保護的機制是健康的,那麼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這個機制過了頭,便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心智開始過度的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論是用強壓、扭曲、轉移、替代,以及種種的其他的方式,用以逃避自己不想接受的情緒和狀況。簡而言之,心智開始對自己說謊:用不符合事實的意象和象徵來蒙騙自己,說服自己是 OK的的、是好的、不需要改變的。這樣的狀況,便是廣義的精神官能症。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只是程度的問題。下期我們會詳談,關於這個層面創傷的治療,以及這個層面的世界觀。
星期三, 12月 16, 2009
最近文章的參考書目
先列個大概囉:
發展心理學 /心理出版社 /蘇建文等著
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PHILIP著/ 揚智文化
發展心理學/ ROBERT M.LIE著/ 五南
萬法簡史 /心靈工坊 /肯恩威爾伯
事事本無礙 /光啟出版社 /肯恩威爾伯
恩寵與勇氣 /張老師出版社 / 肯恩威爾伯
一味 /先驗文化 / 肯恩威爾伯
超個人心理學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 /心靈工坊 /布蘭特。寇特萊特
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 立緒出版社 /約瑟夫。坎柏
榮格心靈地圖 / 立緒出板社
身心合一 /生命潛能 / 肯恩。戴特沃德
意識革命 /生命潛能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論康德與黑格爾 /聯經出版社
探索意識極境 /光點出版社/ 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
超越自我之道/ 心靈工坊 /羅傑。渥許
星期一, 12月 14,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9):意識發展層次 (C)
小孩一歲到三歲時,開始發展象徵,意即可用簡單的東西來代替複雜的意象,比如用「爸爸」、「媽媽」這樣的語詞,來代替心目中的意象,也就是小孩子開始叫爸媽的時期。而且開始分辨出不同象徵代表不同的意象,也就是代表了實際上的事物。這時小孩便需要學習象徵和客觀事物的不同,並接受客觀事物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可以藉由操縱象徵來加以影響。他開始接受主觀的慾望和客觀的事實,是有差距的。在小孩尚無法完整的接受他對於客觀世界無法絕對操控,甚至只能很有限去影響世界的事實時。這個交接時期,會產生魔幻的巫師、法師等等的意象:自己可以無中生有、改變物理世界(自戀傾向);或認為別人也可以這樣對自己(邊緣傾向),用以補償自己無法全面控制世界的失落和孤獨感,特別是在此處發展階段,有創傷經驗的狀況尤甚。
此時,若小孩的發展受到一些阻礙,或有過創傷,成長後,便容易在某些刺激下引發這個狀態,導致意象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如幻聽、幻視,某些不存在現實的人物會出現在意識中,跟你對話等等。若自我的邊界再更加模糊,無法分辨它跟事實的不同,就成為精神分裂了。精神分裂的病徵中,除了無法分辨現實與幻想意象的不同外,也會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如自戀魔幻思維:以為自己可以操控別人或世界的行為,如地震或某些災難是由他所造成的,或是邊緣性人格疾患思維:以為別人可以控制或影響他的身體、感覺、思想等等,這都是屬於「情感我」模糊的退化現象。
觀諸於此,「情感我」的發展,其實也開始讓我們體驗到了落差所帶來的痛苦: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無所不能,別人也無法知道我們的感覺,我們再也無法把自己的不舒服怪罪到別人身上,別人也不一定能滿足我。「我們與外界是相互獨立的」,認知到這個事實,並不是件好受的事情,但是也是意識成長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有些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也會需要退回這樣的狀態,來彌補自己的無力感,利用魔幻的觀點來撫慰自己。這個補償現象,在靈修團體或課程裡常常有這種人會出現,他們常常告訴別人,他可以感覺到別人的感覺、看到很多不同的神靈或鬼魅。在課程和靈修活動中,他們總有很多很多的感覺和體驗,可以告訴別人:他是特別的、高等的,藉以填補自己的無價值感,逃避自己無能為力的感覺。我想,只要有參加此類團體經驗的朋友,都會看到這類怪怪的,到處跟人說他有特異功能或通靈能力的人。這類人都有邊緣性或自戀性人格疾患的傾向,最好能勸他不要往這個方向來走比較好。
有的人在幼兒時期,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關愛和滿足,以致發展不健全。然後他在親密關係裡,就容易退化到小孩狀態,企圖滿足尚未獲得的東西。比如他認為伴侶「本來」就應該知道他的需要,如果對方不清楚並沒有滿足他未表達的需求,他就生氣,像是小孩對父母發怒哭鬧一樣。在情緒上,他無法分辨自己和伴侶是兩個不同的個體,無法完整的互通感受,所以會憤怒。因而造成在親密關係裡的困境。
有的修行體系,認為是因為我們對「情感我」認知的產生,導致這樣的分離感,所以才由伊甸園被趕到冰冷而孤獨的世界。所以強調弭平這個界限,回覆到嬰兒混沌自戀的狀態,認為那是修行的目的。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大大的混淆,是屬於「前超謬誤」的觀點。
到了大概三四歲到七歲,「概念我」便會發展,開始能運用語言文字來當作認知和思考的工具。這個時候,小孩子開始發展概念:用一個抽象象徵,來代替相類似的一個群體,意即「種類」的概念。所以對尚未發展概念功能的小孩來說,白狗和黑狗是不同的東西,他們也沒辦法把牠們歸成為黑白狗都是同類:狗。這也是很大的一步,表示小孩開始能夠利用較為抽象的東西來思考和認知。下期我們會開始談論這個部份的內容。
星期一, 12月 07,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8):意識成長發展層次(B)
在認知發展中,小孩也在此時產生了象徵和意象的功能。他開始產生意象來代表自己,並且也用不同意象或象徵來代表別人。意象就是我們對於事物印象在腦中的重現,比如我們想到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相貌就可以重現在我們的腦海裡,代替真實的父母。在意象的功能發展之前,小孩子是無法憶起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在意象的能力發展成熟後,小孩開始學習運用簡單的象徵來代表複雜的意象,比如語言上的「爸爸」、「媽媽」這樣的標籤,用來代表真實的父母。
在「情感我」發展之前,基本上,小孩認為世界是自我的延伸,他的感覺就是世界的感覺,他的意志就是世界的意志。這是相當自我中心的:食物是為他而產生的、打雷是為他打的、世界是為他而存在的。當「情感我」開始萌芽,小孩便開始意識到:他是孤獨的,世界並不完全跟他同步,外界並非以他為中心來運作。
當「情感我」發展初期,情感上主客觀分離的認知還沒成熟時,而此時意象和象徵也開始發展。他會產生一種混淆,以為象徵就是客體本身,只要對象徵做些什麼,它所代表的客體就會被影響:他會相信,如果有人惹他生氣,做一個小人(象徵),並用針刺它,惹他生氣的小孩(客體)就會不舒服。這時小孩對世界的詮釋是魔幻的世界觀,在這樣的世界觀裡,就像哈利波特或其他童話中的巫師,透過對象徵(媒介)作一些事情,可以用主觀的意志影響客觀物理世界的運作。
新時代的某些觀念,如「你創造你的實相」、「心想事成」,就很容易與魔幻世界觀混淆。許多人天真的以為,只要他相信自己的信念(意象與象徵),世界(客體)就會照他所想的實現,他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他要的東西就會從天上掉下來:像是嬰兒只要哭(要求),父母就會餵飽他、照顧他、滿足他。
以為世界是生來為他的意欲來服務的,這樣的觀點,是退化而幼稚的魔幻世界觀,並非高等超越的觀點。實際上,意象雖然是世界運作的重要參與者,但絕非決定者。沒有意象,我們事業不會成就,但是以為單靠意象、不需行動,事情就會自然發生,這是嬰兒才會相信的事。
高層的「一切皆自心顯現」境界,是洞徹萬物的本質皆離不開靈性,你與世界息息相關、同出一源,互攝互融、相即相入;心就像鏡子,映現萬物。但絕非自戀得以為依自己的意欲就可以決定世界如何運作。那是扁平而狹窄的退化觀點。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很需要這類的觀點來支持自己,需要退回「情感我」尚未成形的狀態,才會獲得滿足、覺得自己有價值和安全感,我們可能在這時期有過創傷,應該加以治療。
在發展「情感我」的過程中發生了創傷,導致意識發展的某個部分發展受到阻隔,便會發生自戀型人格和邊緣性人格疾患。早期的發展受阻,會變成自戀型人格,會把世界當作是自己的延伸,而中期的阻礙,會形成邊緣性人格,則容易受到外界打擾和壓迫。這兩種人格疾患,是介於精神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間的嚴重程度。
所謂的「敏感體質」或「靈媒體質」的人,常常有自戀性或邊緣性人格的特質,容易以為自己的意志就是世界的意志(魔幻傾向),或容易被外在的人事物(能量、靈體)所侵擾,而感到受壓迫。若又加上某些壓力刺激或自我暗示,便容易誘發精神分裂,迷失在種種象徵與實體無法分辨的狀態:他可能自稱自己是某神某佛的化身,天地的運作都由他來控制,耽溺在幻想中,分不清現實和意象的差異,導致日常生活功能無法運作。所以有這樣的「天賦」的朋友,其實應該多加小心,最好不要走通靈路線,以免走向精神分裂的路途。
治療自戀性、邊緣性人格疾患,需要自我建構療法,重新建構其「感情我」的邊界,來恢復正常功能
星期一, 11月 23,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7):意識成長發展層次
意識成長發展層次,根據肯恩‧威爾伯的「萬法簡史」(註一),可以分成分成物質我、情感我、概念我、社會我、形式反思、統合觀照、自然靈啟、精微光明、自性九個層次。
胎兒到出生後四周內的意識狀態,這時我們的意識就像海洋一樣的混沌,外在跟身體是無法被區分出來的。舉例來說,嬰兒分不出桌子和自己有什麼不同,所以桌子被打到,他會以為自己被打了,他無法分出主客的不同。對於嬰兒來說,大拇指和衣服是一樣的,他無法分辨其中的差異。
我們出生四週後到一歲之間開始認知物質我:嬰兒可以開始分辨手指頭和毛毯的不同,因為咬手指會痛,但咬毛毯不會。他開始能分辨出自己身體的界限,認知到物質的我和外界是不同的。這是重要的一步,這個階段,如果受阻,感覺統合便會有所障礙,物質我的邊界便會薄弱,容易引發認知上的混亂。
此時小孩雖然開始能分辨物質上自我的邊界,卻還沒辦法對情感上的邊界產生認知。所以在小孩的認知中,他會以為自己的感覺就是別人的感覺,自己看到的就是別人看到的,是極度自我中心的。如果他玩捉迷藏,他會以為把自己眼睛遮起來,別人就看不到他。他認同的是原欲的、生物的自我。
這時候,他的世界觀就是以感覺和衝動為衡量標準下的世界。這時的我們,是沒有能力認知自我的,只有純粹的衝動,反而是極度自我中心的。因為這樣的意識狀態中,從來沒有「對別人感受的理解」這回事,他連自私都不會,因為他意識中根本沒有別人,哪來的自私?他只是純粹的自我中心罷了。
若這個時期,嬰兒的意識發展受到傷害或創傷,便會有某一部分的意識停滯於此狀態的認同中,無法跟著整個意識發展而成長。一旦創傷被引發,便容易退回這個時期的意識狀態,導致認知混亂,無法分辨真實和虛假,因為它們所引發的衝動和感覺是一樣的。
許多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退化性精神疾病,都與此類創傷有著密切關係。這類精神疾病嚴重時,會有強烈的退化行為:如大小便失禁、無法分辨身體的邊界、真實與幻想混淆、僵直性行為等等,從這些現象,我們就可以明瞭這類的精神疾病所處的狀態了。治療方法,大部分是用密集退化精神病療法以及生理安撫技法來處理。
很多的修行系統,強調要恢復到嬰兒時期的意識,認為此時的意識是最純真、無分別、最完整的,其實那不全是對的。修行是一個超越的過程,我們要達到的是如嬰兒的純真與無染,同時又有著覺知與智慧,而非變成分不出嘴巴和手腳的不同、大小便失禁的無行為能力者。有智慧的無二慈悲,是能夠感受他人的感受,能設身處地交換立場的;嬰兒是純粹自我中心的,他連自己是誰都無法分辨,更何況去體察他人?嬰兒能夠體察媽媽的心情,並稍微壓抑自己的需求而不哭泣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無二和混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無分別的境界不是退化,而是高層次意識發展的頂峰。倘若以為泯滅一切的分別,退回混沌無知無識的狀態,以此為無二的修行境界,這樣的見地,反而是下墮,在佛教裡稱之為「墮於頑空」。所以,修行要分清楚超越和退化的不同,而不是混淆為一,這個見地問題,肯恩威爾伯稱之為「前(退化)超(超越)謬誤」。
高層的觀點必然能容攝低層的觀點,只是更為廣大、層次更高,並不會否定低層的存在。無二的觀點,並不會否定世間的差別,反而是在種種差別中,更顯示本質的無二性。如果是泯滅分別才是無二,那「泯滅」與「分別」反而變成了二元對立了,何來「無二」可言?所以如果我們發現,某個看法是抹滅性的,它很可能是退化的,而非超越性的觀點。這是一個超越與退化觀點的分辨方法之一。
星期四, 10月 15, 2009
燃香的實驗
所以就敗家買了一些香(天然的)來玩
歸納幾點
檀香如果是便宜的,會燥
沉香就會引氣下行,神經安定的效果很棒,
不過就是貴啊~
越好的沉香效果越好,
尤其是奇楠沉,還帶點涼味,提神醒腦,
可惜貴到嚇人
我個人是覺得,在打坐時很好用
印度香我很不喜歡,因為太甜膩了
感覺好像化學藥劑很多
不是很舒服
藏香多半為藥香,
都是多種中(藏)藥所混合而成
對於修法上氣脈的輔助作用也比較大
種類也繁多
我先試[藥師香],效果還算不錯
氣血活絡了不少
可能是香中有放藏紅花等活血藥材的緣故
睡覺也感覺睡的比較飽
下次再試其他的香
星期三, 8月 19, 2009
佛法觀點:苦受如何轉為苦諦
就聊聊我對於苦受轉化成苦諦的看法好了
那我們如何從苦受,
進而認知(其實不該用這個字眼)到無我
將苦受轉成苦諦的體會?
苦受生起時,
比如說我們姿勢維持一段時間沒改變,
開始酸痛,產生苦受,
於是我們便想要移動來紓解它
我們如果能靜下心觀察
會發現,是因為無常的逼迫產生了苦,
迫使身體不得不改變
其中並沒有[我]可以在其中決定的空間
綿密的觀察後,
我們會發現身體的移動,
只是一連串的[苦-改變-苦-改變]的過程
其中沒有[我]可以主宰的餘地
所以就明瞭身體非我(主宰)、我所(可以主宰之物)
就除去了對身體為[我]、[我所]的錯覺
如果我們很仔細的觀察身心
我們會發現,
五蘊,都是這樣的性質
然後由粗到細依序息滅對其錯誤的認知
所以就實務上,
發現[無法主宰](即[非我所]),
進而確定其中[無主宰](即[非我])也是合理的
慧觀仍然包含抉擇、思維的成分
到了除去顛倒的錯見後
自然進入修慧,直觀而不假思索
受用法樂的階段
這時當然就不需再思維了
星期二, 8月 18, 2009
佛法觀點:苦諦不等於苦受
苦只要我不認為它是苦,那就不成為苦了
然後就對於南傳佛法的苦諦加以貶抑
認為北傳佛法更為高超云云
這是一種誤解
其源於對於南傳佛法[苦諦]
並不加以深入了解的緣故
[諦]這個字,意即[真理],是可以引導人趨向解脫的
為何[苦]在南傳佛法中,會被當作是[真理]?
佛陀選擇這樣的說法,應該不是隨便亂挑的
必然有他的道理
阿含經中,不斷反覆著[五蘊皆苦]這樣的語句
但是在講到受蘊時,卻用[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來界分受蘊
如果按照這樣的界分
五蘊就不是[皆苦]了,
至少有[樂][不苦不樂]兩種,不在[苦]的範圍內
這樣不是自相矛盾嗎?
可見得[苦諦]和[苦受]是不同的意涵
是需要弄清楚的
在阿含中,佛陀也有背痛之苦
也叫阿難為他按摩紓解痛苦
所以,不是簡單的對苦受置之不理,
用一種不動的境界不受打擾
如果把它當作一種解脫的心境,或稱它為佛性
並用來臧否苦諦
基本上這樣對於[苦]或南傳佛法修行的理路是有誤解的
就南傳佛法的理路
解脫的心是開放的,不會是一種不被打擾的封閉
它比較像是[如其所是],苦即苦,樂即樂,不苦不樂即不苦不樂
在一切的法上,不增加自己的選擇、愛憎、和自我感
所以背痛還是背痛,不會因為解脫就不會疼痛
只是在其上,沒有取捨、迎拒、愛憎、自我感而已
為什麼能夠如此呢?
是因為對於一切法的[無常]、[苦]、[無我]有著深刻的洞察所致
所以這裡的[苦],就不是單純的苦受,而是苦諦
那麼,什麼是[苦諦]?
用簡單的白話來說
就我的理解就是[無常] 、[不得不]、[無法控制]
五蘊的生滅,無一處是我們能夠完全控制的
因為無法控制,所以必然是不得不,
無法完全照我們的意欲來運行
一旦與我們的意欲牴觸,苦受就發生了
也是說,五蘊無一處是有[我](主宰)的
放下了控制和自我感,解脫於焉發生
這樣的性質
最容易在我們產生苦受的時候
被覺察並感受到
所以命名為[苦諦]是再貼切也不過的了
有苦受,不代表我們能洞見苦諦
但在苦受處,最容易洞見苦諦
故苦受和苦諦是有區別的
阿含經中,
無常(無法永恆)故苦(不得不然)、苦(不得不然)故無我(無法主宰)
常常出現
洞見了這個真理
自然苦惱之因(集諦),就是自我的控制欲,也就脫落
慢慢的就趨向涅盤(道滅二諦)與止息
所以
在[苦]處覺察真理,並進而解脫,的確是非常方便又快捷的道路
稱之為[諦],真是當之無愧
星期三, 7月 29,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6):低層對高層的關係
低層的問題,會遮蔽或阻礙較高層次的進展,但不是絕對。層次差的越多,其相互的牽制力就越小。
身心靈的成長,或是所謂修行或宗教團體,都常常壟罩在一個神話裡面:靈性修持高的人,尤其是團體的導師,是沒有人格缺陷的。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有過高層次靈性體會的人,不代表他低層次的部分就是完美的。
許多的修行體系都有一個前提:修行是循序漸進的,低層的部分完整了,才能體會高層的境界。這個見解在大體上是合理的,但是證諸於實際的狀況,又不見得是正確的。許多被公認有成就的大師,被發現有財務上的問題,處理信徒的奉獻,有著嚴重的瑕疵,如用信徒的錢購買骨董給自己欣賞、到處旅遊卻不弘法等等,乃至於一些性醜聞也屢見不鮮。但他們對高層境界的體會,卻又被同層次的大師們所公認。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高層次的體會,有時會在我們低層問題尚未完解決時突然發生,然後又恢復原狀,意即所謂的「頓悟」。那個情況,有點像是在烏雲密布的天氣中,突然因為某種因素(通常是糾結已久的問題突然閃電般瓦解),開了一個洞口,讓我們瞥見了天空(高層境界),然後因為低層問題還是存在,沒有完全淨化,又恢復遮蔽狀態。但我們還是了解天空是什麼了,所以我們能明白並精確的談論天空是什麼相貌。
也因為有過這類的體會,我們就可以依據這個體會,去瓦解低層的問題,讓高層體會能夠穩定呈現出來,並加深加廣浸潤我們身心所有的層面。但在完整的消解我們低層身心的問題前,我們必然還留有一些問題沒有完全處理掉。所以在禪宗有「悟後起修」之說。
同理,大師們也是如此。他們曾看過天空,甚至能穩定呈現部分的天空,但很可能他們並未達到無雲晴空的境界,還可能剩下一兩塊烏雲。更有可能的是,他只看過那麼一次天空而已,其他時候跟我們一樣,烏雲密布。
所以有高層體會的人,他還是會犯錯,我們可以尊敬他,聽從他相關的指導,但不應盲從。尤其是奇怪的要求,比如要你跟他有親密關係、命令你捐出大量金錢(特別是捐給他或他的團體)等等,都要很仔細的去衡量觀察。以免受到傷害或剝削而不自知。
下次我們再詳細的說明,低層的創傷如何遮蔽高層的領悟,以及高層的體會有有哪些層次,甚至如何分辨體會屬於哪個層次。
星期二, 7月 14, 2009
開課囉~有興趣的歡迎報名
儀式曼陀羅:向幸福敞開
你是否常覺得總是和幸福擦肩而過?
明明機會就在眼前,但手卻伸不出去掌握?
當我們就差一步可以成功,卻不自主的逃開?
或者我們覺得自己總無法把握幸福,
即使擁有了短暫的幸福也終究失去?
或是我們遲遲等不到幸福來敲門?
本次課程我們會利用家族與人格排列、
人生軌跡重塑等方法,
清除我們的負面信念和內在的悲劇腳本,
以及化解我們下意識逃避幸福的動力。
並傳授儀式曼陀羅祈福密法,
以及保持幸福的法則,
讓我們向幸福敞開大門,
並有能力保持幸福,
既喜悅又豐盛!
<課程內容>
1. 生命軌跡重塑法:重塑生命腳本
2. 家族與人格排列:清除不幸的潛意識動力
3. 儀式曼陀羅祈願密法
4. 保持幸福的法則
<課程時間>
8/1~9/12共七週,每週六晚上7:00~9:30
<課程方式>
人數限制:最多12人
完成七幅儀式曼陀羅,並實行法則
並於最後一次上課繳交1000字心得,
將退回保證金1000元。
註:參加者須能接受佛教咒語的法門
<自備用具>
一本A4或B4大小的繪圖本(圖畫紙)
水性色鉛筆(12色或以上)+水彩筆,或者慣用媒材
圓規、尺、鉛筆
<費用>
新台幣6000元(內含保證金1000元)
舊生5000元(內含保證金1000元)
<地址>
北市承德路三段51巷23號2F
<報名辦法>
晚上7:00~11:00洽:趙大樹0937267804
或email至extree@hotmail.com
寫上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
星期三, 6月 24,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5):答客問
當然有一些質疑,所以我就針對這些問題做一些回答囉!
Q1:如果我們認同吸引力法則和宇宙是豐盛的概念,福報怎麼可能會花完呢?
A:宇宙是豐盛的,但是同時也是平衡的。
它的豐盛,不會無限制的集中到你的生命上的。
尤其是物質界就像超級市場的東西也極為豐盛,
但不代表你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無限制拿取。
也不是因為銀行的錢很多,
我們可以不付代價的用信用卡來消費
有因必有果,沒有無後果的行為
想要獲得然後什麼也不用付出
是不適用於我們的世界的。
所謂平衡是當你得到的遠超過你給予的,
你會崩潰因為你擔不起,
要吃也要有那個肚子
你能給出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
如果你給不出去,那你也就得不到什麼
王永慶能讓數千家庭得以生活,
他就有資格擁有上千億的財產
如果你不能,
那得到太多,就變成災難
試想
如果今天有幾百億忽然降臨到你的生命中,
你有能力去使用它,
而不會製造自己的煩惱、不會失去生命的喜悅嗎?
不會因為失去生命的目標而墮落、沮喪、空虛嗎?
許多暴富的人吸毒、狂歡、把自己搞得不成人形
那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家族系統排列中也發現,
若一個人接受的給予過多
可是又無法回報
他會有將自己毀滅、墮落的傾向
用以償還這些給予
據統計,美國樂透的得主,
有極大部分的人
在七年內回到未中樂透前的經濟狀態,
甚至更慘
你沒有能力和器量去使用它
就算得到,也會流失,
更悲慘的是,
當你習慣奢侈,但又打回原形時,
那個痛苦遠超過沒有得到過!
所以,只是用投射的方式想要不勞而獲,
並以為宇宙是無限的可以任我們取用,
這樣看似成立,其實是不正確的。
這樣的方式,很可能間接導致我們的不幸!
這和濫用信用卡消費,
導致卡債壓垮生活的現象一樣。
現在好像沒問題,以後可未必沒問題啊!
星期四, 6月 11,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4)
最近有關於「心想事成」的方法,在新時代的療法裡被廣為流傳,儼然成為一代顯學。基本上,他把宇宙當作一個不用付出代價的提款機,只要我們要求、對它發出 意願與投射,就會滿足我們的需求。但是,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從幾個地方簡單的去思考,就會發現這個想法的荒謬。
高層變化傳遞到低層時,必須遵循低層的律則
第一,那些所謂的高靈,他們處在的境界是精神界,心想事成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物質界,所有的獲得都必須付出代價,無論是勞力、腦力、還是用另外的物質來 交換,不然是不會發生的。就像我們在夢中,也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不需要任何的條件配合,甚至在夢中入火不燒也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是在物質界,不可能像 作夢一樣隨心所欲,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所以他們說的法則,在我們的世界中,是無法百分百適用的,就像我們夢中適用的法則,無法完全在物質界使用一樣。
如果盲信這個方法,以為它通用在我們的世界,那會是個災難。就像我們用心念讓自己以為自己可以飛,然後到101大樓上往下跳,你猜會怎麼樣?不用說,就只有跌死一途。因為,在物質界,不單純靠心念就可以成就,還有其他的條件配合才可能達成的。
投射念頭所得之回應,必須付出代價
第二,我們現在所處的物質界,質能是守恆的。也就是說,沒有無中生有這件事。比如說你投射一個有1000萬收入的想法,想要讓這個願望實現。但這1000 萬不可能憑空出現,那麼要如何實現呢?必然要由其他別人的地方移過來,才可能發生。那麼,憑什麼要別人損失來讓你獲得呢?如果這件事情可以不需任何的條件 發生,那公平正義又何在呢?所以,可見得,它不是那麼單純。
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看,你所獲得的必然跟你的福報相關,就像是你有多少存款,才能夠領多少錢出來。所以,如果你福報不夠,用這個方法,其實是毫無效果的。 就算你的念力強大,你也得償所願了,倘若別人並沒欠你什麼,而你又從別人那裡拿取你要的東西,這不需要償還嗎?如果這樣的狀況可以成立,那跟強盜又有什麼 差別?試想,強盜還需要冒自己被關的風險來做壞事,我們只要在家裡想像一下,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把別人的錢移到我們的口袋,有這麼好的事嗎?所以做這 類的方法,還需要考慮所付出的代價。
心境和能力必須相符,不然後果堪慮
第三,從靈性成長的方向來說,所謂「心想事成」的方法,跟一個小孩以為只想對父母祈求或撒嬌,不用自己付出努力,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心態,有何不同?如果心 想事成真是如此容易,那真會是個災難:你會看到,到處都是只想要糖吃、沒有毅力、也沒有責任感的小孩。因為所有的欲求,只要幻想就會得到,不用付出,也不 用為自己負責,然後每個人都被宇宙寵壞了。這種慘況,光是想像,就令人不寒而慄。
你認為一個靈性成長的道路的指導者,是個會把人寵壞的爸媽嗎?而且這是無法符合宇宙進化的法則的,宇宙有個驅力,會引導往人更成熟、更完整的方向移動,在 一個人成熟到足以負擔之前,就給他強大的能力,對於人格成熟是有破壞性的。所以當你的心智靈魂尚未成熟前,能力是不會降臨的。不然想像一下:每個青少年都 可以擁有一把衝鋒槍,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你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相對的能力,必須配合相對人格成熟度的原因。
那些高靈,因為他們已經成熟到足以擁有這樣的力量,所以對他們來說,那是輕而易舉的。可是,在成為高靈之前,他們受到的焠鍊與磨難,達到如此的境界的過 程,都被忽略了,這樣的成就,並非白白得來的。如果他拿了最後的成果來告訴我們:「這很簡單,只要你如何如何就好了!」。其實就像獅子對螞蟻說:「想穿過 小溪?很簡單啊,就跳過去就好!」他沒說謊,但是螞蟻如果真的以為他也可以跳過去,他會被淹死。
境界不到,就要模仿,其實是很危險的。為什麼這類的方法,在以前被當作秘密被保守不外傳?這絕對不是以前的人小氣,而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因為這是在保護 我們啊!做財富的意念投射,是會極快的消耗我們的福報的,如果我們以為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任意的使用浪費,我們會很快的陷入悲慘的境地。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
第一條軌則,高層的變化,必然會帶動低層的轉變,但是需要時間,層次相差越遠,速度越慢,無論是好的方向或壞的方向都一樣。莫期待較高層次的解放,會很快的解決低層的問題。
層次不同,運行的速度不同
如果,我們引動的高層變化,它的條件很單純、範圍很個人,層次相差不大的時候,那我們會很快的感受到改變。舉例來說,情緒高於身體一個層次,所以情緒的改變,會很容易改變身體的狀況,因此我們緊張害怕時,心跳會加速,身體會僵硬,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但我們情緒放鬆下來的時候,心跳並不會馬上變慢,而是需要一兩分鐘的時間緩緩的降下來。這是因為身體層次的速度是比較慢的,雖然情緒上我們已經放鬆,但是 身體需要時間調整。簡言之,情緒的速度比較快,而身體的速度比較慢。一般來說,層次越高,範圍越小,其改變的速度越快。再者,越相近的層次,改變傳遞的速 度越快。因為情緒和身體的層次比較接近,所以相對上來說,還是比較快速的。如果是頭腦觀念的改變,那等到它傳到情緒,再傳到身體,相對上時間會差更多。
長時間累積的問題,改變速度較慢
再者,長期習慣所累積的問題,它改變的速度會比較慢,因為這類的問題,都已經從高層累積到低層,形成某種穩定的結構,所以要改變所花的時間會比較長。比如 說,我們因為自己性格上的問題,容易用緊張的情緒處理問題的人,常常因此產生長期肩膀酸痛的現象。當我們處理好易緊張的人格問題,減緩了緊張的情緒習慣, 放鬆下來,我們的肩膀緊縮僵硬的現象,就會有所舒緩。
但是,雖然這樣說,但之前累積在肩膀中的緊張和乳酸,不會因為你的放鬆,就馬上被完全代謝。放鬆下來後,它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修復與自癒,從觀念上的鬆 綁,改變了情緒的習慣,然後身體緊張的慣性也解除了,酸痛才會慢慢的紓解的。所以期待個案的緊張性人格問題改善後,身體在幾天內變好,是不切實際的。它至 少要經歷情緒習慣的改變,再影響到身體的放鬆,然後等待身體自我修復完成,肩痛的現象才會改變。
治療以同層次的處理最快速
論速度,肩膀痠痛其實以在相同層面上的療法:深度的按摩,是最快速的。但是對於長期習慣性肩痛的個案,改善他易緊張的人格狀態,會是比較根源性的處理。也就是把肌肉緊張的源頭去除後,痠痛自然就不會復發。故最好的方式是兩方面都給予治療,就標本兼治了。
星期四, 3月 05, 2009
世上最奇特的治療家 (轉載)
第一次聽到這個傳聞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個毫無根據的傳說。 怎麼有人能夠藉由治療自己的方式來治療別人呢?就算是最好的修行大師又如何能夠治療這類犯罪的精神病患? 這實在毫無道理可言。 這不合邏輯,因此我就把這個傳聞置之度外。 然而,一年後我再次聽見這個傳聞。 聽說那位治療家使用一種夏威夷的療程~ “ho oponopono”。
我從未聽過這個療程,但我無法放下它。 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我必須瞭解更多。 我一直都認為“完全負責”意味著: 我對自己的“所思所行”,皆應負起責任。 超過這個,已經不是我的掌控範圍了。我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是以這個方式思考“完全負責”。 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而不是替別人的作為負責。這位治癒精神病患的夏威夷治療家會教我一個“完全負責”的新觀點。
他是 Ihaleakala Hew Len 醫師。 我們第一次的電話訪談大約進行了一個小時。我請求他完整地告訴我,他治療行醫的故事。 他說他在夏威夷州立醫院工作了四年。 醫院裏收容犯罪精神病患的病房非常危險。基本上,每個月都會有心理學家提出辭呈。 工作人員經常打電話請病假或乾脆就辭職了。因為擔心被這些病患攻擊,人們走過病房時,都會背對著牆。 那實在不是一個適合生活、工作、或探望的地方。 Len醫師告訴我,他從未見過病患。 他同意擁有一個辦公室,並且檢閱他們的病歷。 當他閱讀那些病歷時,他會治療自己。當他治療自己時,病患開始被治癒。
“ 幾個月之後,原本必須戴上鐐銬的病患被允許自由走動,” 他告訴我。
“ 其他必須依賴重度藥物的人,則逐漸停止他們的藥物。 …而那些從來沒有機會被釋放的人,開始獲得自由。”我深深感到敬畏。
“不僅如此,” 他繼續說: “工作人員開始喜歡來上班。 工作人員的缺勤和流動的情形消失了。因為病患漸漸被釋放,我們的工作人員比所需要的更多, 而且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出來工作。 今日,那個牢房已關閉了。”
我最想問的珍貴問題是︰ “你對自己做了什麼事,導致這些病患改變?”
“我只是治療自己創造了他們的那一部分,” 他說。
我不瞭解。 Len醫師解釋說,對你的生活“完全負責”意味著: 任何在你生命當中的人事物~ 只因為是在你的生命中 ~ 就是你的責任。以字面意義來說,整個世界是你的創造。
哇 ! 這實在是難以承受。 對於我所說或所做的事負責,是一回事。 對於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所說或所做的事負責,完全是另一回事。然而,事實是︰ 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的責任, 那麼任何你所見、所聽、所品嘗、所接觸,或以任何方式經驗的,都是你的責任,因為它在你的生命中。
這意味著: 那些恐怖份子活動、總統、經濟~ 任何你所經歷和不喜歡的 ~ 需要你去治癒。以某方面來說,他們並不存在,只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 問題不是因為他們,而是因為你。 而為了改變他們,你必須改變自己。 我知道這很難理解,更不用說要去接受它或在生活上實踐。 責怪比“完全負責”容易得多,但是當我與Len醫師談話時,我開始瞭解,對他與“ho oponopono”而言,治癒意味著“愛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人生,你必須治癒你的生命。如果你想要治癒任何人~ 即使是一個犯罪精神病患 ~ 你經由治療自己而治癒他。
我問Len醫師他如何治療自己。當他看那些病患的病歷時,他做些什麼?
他解釋,“我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說: " ………對不起! ………… 請原諒, ………… 我愛你, ………… 謝謝! "。 就這樣嗎? 就是這樣!
原來“愛你自己”是改進自己最好的方法, 當你改善你自己時,你也改善了你的世界。
讓我告訴你一個簡短的例子來說明這多有效︰有一天,有人寄了一封電子郵件使我心煩意亂。 以前我會用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它,或者試著去規勸發出這封惡意訊息的人。 這次,我決定試試Len醫師的方法。我一直默默地在心裏說:‘對不起’和‘我愛你’,我並不是向特定物件說。我只是藉由外在的事件喚起愛的靈性,來治療我內在創造外在環境的那部分。
一個小時內,我收到那個人寄來的電子郵件。 他為他先前的訊息道歉。 記得我並沒有採取任何外在的行動來獲取那份道歉。我甚至沒有回信給他。但是,透過說:‘我愛你’, 我以某種方式治療了我內在創造他的那部分。
後來我參加Len醫師舉辦的 “hooponopono”研討會。 他現在已經70歲了,被尊崇為一位慈祥的僧人,而且有時遁隱。他讚揚我的書: “吸引力的要素( The Attractor Factor ) ”。 他告訴我,當我改善自己時,我的書將會提升振動力,而且當人們閱讀時,他們會感受到。 簡而言之,當我改善時,我的讀者也會改善。
“ 那些已經出售和流通在外的書呢? ” 我問。
“ 它們並不在外面,” 他解釋說,“ 它們仍然在你之內。”
他不可思議的智慧,再一次令我感到震撼。
總之,並沒有外面。
作者:Dr. Joe Vitale
星期一, 2月 23,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二):身心靈的層次與其交互關係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二):身心靈的層次與其交互關係
身心靈的層次
在靈性成長的部份,第二個就是身心靈三方面的平衡了。但是在我們討論這三部份的平衡之前,我們應先了解到身心靈的層次與歸屬範圍,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運作關係。如此。我們才會比較能清楚的評估自己是在哪邊失衡,然後該如何去處理自己失衡的地方。同時,也能比較對症的去處理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要先界定身心靈的範圍和層次,以便我們能認出自己的問題所在的層次。基本上,身心靈的層次,我們可以說,它們是由粗到細、由低至高的一個連續的頻譜。身就是身體的機能部分,而心則是屬於情緒與感受、以及認知與經驗的部份,而靈性則是超越身心束縛的自由,宇宙的真理與法則的部份。雖然我們這樣區分,但是並不是說他們截然無關的三個部份。
其實我們生命有些部份它是兩者兼具的,也就是說在身與心,心與靈之間是有著模糊的地帶的,所以它們是一個由低至高、有粗到細連續的漸變的一個層次。如果以頻率的觀念來看,身體就是低頻(低音),心就是中頻(中音),靈性就是高頻(高音),然後這三部分其實是連續的,從身的層次緩緩的提高頻率到靈的層次。
身心靈運作的法則
相信大家對於「身心靈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概念應該都不陌生。但是,雖然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但是還是有它們的運作法則存在的。在宏觀的角度上,我們可以說身心靈是一體的,它們並非獨自運作而與其他層面無關的,事實上,它們是動態的、交互影響的、甚至是相互依存的。不過,從微觀的角度來看,身體的運作畢竟無法單由心理狀態就能決定;而靈性上的體會,也無法馬上的就可轉變我們心理的習氣或缺失的。
也就是說,雖然身心靈有這交互影響的關係,但是其本身還是有其獨特的屬性和運作的軌則,他們畢竟不是完全相同的東西。若以為身體的問題,只要修行很好,靈性體會高,身體的疾病就會不復存在;同時也用身體的好壞來當作靈性修持的驗證標準,拿來檢驗自己和別人,那其實是一種混淆,這種想法反而會障礙靈性的成長。
所以,能分辨其層次的不同,並了解其關係,是很重要的。不然容易產生挫折感或錯誤的評斷。每個法門或療法,都有他專門對應的層次,若不清楚他的針對性,產生不符實際的期待,容易在這個落差當中,開始懷疑他的有效性。試想,要用對因緣果報的體悟,來治療斷肢,希望它能馬上重新長出來,這是很無稽的。我們能因為它無法讓斷肢重生,就否認其因緣果報的正確性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先提出下面幾條軌則,然後再加以詳論:
第一條軌則,高層的變化,必然會帶動低層的轉變,但是需要時間,層次相差越遠,速度越慢,無論是好的方向或壞的方向都一樣。莫期待較高層次的解放,會很快的解決在低層的問題。
第二條軌則,低層的問題,會遮蔽或阻礙較高層次的進展,但不是絕對,層次差的越多,其相互的牽制力就越小。有時候高層的了悟或解放,會在低層問題很嚴重的時候發生。所以,有高層了悟的人,他也可能尚有身心上的缺陷或問題尚未解決。所以不要迷信有高層了悟的人,他其他部分一定是完美無缺的,這是一種誤解。
第三條軌則,低層的問題,不一定肇因於高層,它也可能是同一層問題的影響所致。不過低層的問題,常常在高層裡找得到原因;換言之,高層的肇因像種子,當低層的環境條件適合時,這個種子便會在低層裡開花結果。同一層的問題,通常用同一層次的療法效果最迅速。若用同一層的療法來治療沒反應或反覆發作,則需要尋找更高層次的肇因來加以解決。同時應用兩個層面的療法來同步療癒,效果會最好。
星期日, 2月 15,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走在靈性成長的路上也有二十餘年了,所探索過的法門也在所不少,從傳統的道(元始派丹法)、佛(顯、密、南北傳),到新時代的法門,如靈氣、高靈、奧修、光的課程、鑽石途徑、克里希那穆提等等,林林總總,或者現代的身心治療技術,如彩光針灸、花精、AURA SOMA、呼吸、家族排列、頭薦骨等等。經歷了那麼多,我發現到,走向靈性成長,是需要平衡與自我覺察的。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以前常聽到有些朋友,常在貶斥「頭腦」,認為只要是頭腦的法門,就是不好的,甚至語帶貶抑,這可能受到奧修大師對於頭腦的評論的影響,所以形成這樣的看法。但是一味的追逐感覺,以為那就是從心而出,這樣的態度,其實也是一種偏執。我個人認為,走靈修這條路,理性與感性是需要平衡的發展的。奧修大師對於頭腦的批評,是針對現代陽性價值過度傾斜的一種平衡做法,而不是要我們不作觀察,不做抉擇、不做深入的思維與理解,只是盲目的跟隨自己一時的情緒與喜好來做事。
佛法常強調「悲智雙運」,亦即提醒感性(慈悲)與理性(智慧),是修行的兩個翅膀,失去其中一個,都無法飛翔。有感性無理性,常常會做無用之功,流於情緒的過度氾濫與耽溺;有理性無感性,無法轉化情意上的煩惱,亦容易流於道理上的理解而失去行動力。所以這兩個方面的平衡,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視的。
有一些朋友,或許是長期停滯在「知道但做不到」的窘境當中,一旦接觸到從心出發、與自己的心貼近的法門,也從其中獲得滋潤與成長,便大力讚揚這個法門,從而對於理智上的理解部分採取鄙視或輕蔑的態度,認為那個無濟於事,只是流於理解卻無法產生作用,這樣的轉折是可以理解的。
許多跟愛相連的法門,會跟我們小時候對愛的匱乏的經驗相應,而這個法門正好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會得到很大的療癒感,情意上的煩惱結,也比較容易鬆動,我們開始感受到比以前更有活力和自由,不會停滯於乾枯的理解和知識上。於是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增益與蛻變,這是很好的。
不過,當一個人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匱乏,只是沉溺於享受被愛的感覺當中,而沒有將這個內在的創傷徹底療癒,就像只是吃止痛藥,卻不去治療傷口的話。那個法門會變成一種依賴,一種類似毒癮的效果,會讓我們不斷的去上相關的課程,去追逐愛的感覺,但卻無法發現我們內在本自具足的愛:我們本身就是愛的源頭。這是我們浪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參加很多課程,但是卻在原地打轉,毫無寸進的原因。其他類似於發洩負面情緒等等的治療技術,若沒有對自我深入的觀照和了解,也會面臨一樣的困境,只有表面的發洩和滿足,沒有更深的療癒發生。
所以向內的觀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不去面對內在的匱乏,洞悉它的本質,並進入它,滋潤他、穿越他、瓦解它,那麼創傷還是依舊存在,成長也不會發生。故愛與觀照、理性與感性是靈性成長的兩翼,是不可偏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