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9, 2009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6):低層對高層的關係

我們來看第二條軌則:

低層的問題,會遮蔽或阻礙較高層次的進展,但不是絕對。層次差的越多,其相互的牽制力就越小。

身心靈的成長,或是所謂修行或宗教團體,都常常壟罩在一個神話裡面:靈性修持高的人,尤其是團體的導師,是沒有人格缺陷的。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有過高層次靈性體會的人,不代表他低層次的部分就是完美的。

許多的修行體系都有一個前提:修行是循序漸進的,低層的部分完整了,才能體會高層的境界。這個見解在大體上是合理的,但是證諸於實際的狀況,又不見得是正確的。許多被公認有成就的大師,被發現有財務上的問題,處理信徒的奉獻,有著嚴重的瑕疵,如用信徒的錢購買骨董給自己欣賞、到處旅遊卻不弘法等等,乃至於一些性醜聞也屢見不鮮。但他們對高層境界的體會,卻又被同層次的大師們所公認。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高層次的體會,有時會在我們低層問題尚未完解決時突然發生,然後又恢復原狀,意即所謂的「頓悟」。那個情況,有點像是在烏雲密布的天氣中,突然因為某種因素(通常是糾結已久的問題突然閃電般瓦解),開了一個洞口,讓我們瞥見了天空(高層境界),然後因為低層問題還是存在,沒有完全淨化,又恢復遮蔽狀態。但我們還是了解天空是什麼了,所以我們能明白並精確的談論天空是什麼相貌。

也因為有過這類的體會,我們就可以依據這個體會,去瓦解低層的問題,讓高層體會能夠穩定呈現出來,並加深加廣浸潤我們身心所有的層面。但在完整的消解我們低層身心的問題前,我們必然還留有一些問題沒有完全處理掉。所以在禪宗有「悟後起修」之說。

同理,大師們也是如此。他們曾看過天空,甚至能穩定呈現部分的天空,但很可能他們並未達到無雲晴空的境界,還可能剩下一兩塊烏雲。更有可能的是,他只看過那麼一次天空而已,其他時候跟我們一樣,烏雲密布。

所以有高層體會的人,他還是會犯錯,我們可以尊敬他,聽從他相關的指導,但不應盲從。尤其是奇怪的要求,比如要你跟他有親密關係、命令你捐出大量金錢(特別是捐給他或他的團體)等等,都要很仔細的去衡量觀察。以免受到傷害或剝削而不自知。

下次我們再詳細的說明,低層的創傷如何遮蔽高層的領悟,以及高層的體會有有哪些層次,甚至如何分辨體會屬於哪個層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