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到了三到七歲,他們開始脫離「情感我」的認同,慢慢的開始認同概念、象徵、和意象所構成的自我,即「概念我」,並將它當作意識主要關注和認同的範疇。由於這段時期的小孩,開始能夠產生概念、能夠將同類型的象徵歸類,以一個概念來代替之。不可避免的,他會開始產生時間的概念:他開始能夠意識到所謂「時間」是什麼。小孩會有能力認知:在不同時間看到的媽媽,是同一個媽媽,雖然她會不太一樣:如穿的衣服、情緒、行為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他是同一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開始發展時間的概念:同一個媽媽,在不同的「時間」,有不一樣的表現。
當時間感開始成形,再加上象徵與意象可以在意識裡重現,小孩開始會產生期待、擔憂、和恐懼未來,以及對已發生的經驗產生後悔、警惕、悲傷等情緒:這些情緒都不是當下的事件所引起,而是由意象或象徵所引發的。這種種狀況,都明顯的表示,小孩已經從生物領域(單純的衝動或情感),開始跨足到心智的領域(能夠有回憶歷史以及計畫未來的能力),這無庸置疑的是很大的一步。這時候,小孩開始比較像是人,而不是動物了。當這個部份開始發展,在我們跟小孩說:「等到明天,你才可以出去玩。」他才能夠理解,並接受未來的計畫。不然他是無法明白父母的話,並且加以等待的。
觀諸認知發展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出,認知發展得越高層,越能有抽象思維的能力:意象比事實抽象,象徵比意象抽象,然後概念比象徵更抽象,每一層都比前一層更加的精微和困難。
不過,這些抽象概念,並不需要否認低層的認知,才能存在。反而能容攝低層的種種差別,甚或,因為這種種差別,才能顯現出概念高於意象和象徵的品質。就像「狗」這個概念,並不會因為它被發展出來,就認為黑狗和白狗是完全一樣的。相反的,如果沒有白狗、黑狗、花狗…種種差別,「種類」的概念也就無從產生。所以,概念是一種更高層意識的結晶,有一種超越性,超越在象徵和意象知上。而且運用概念,我們更能夠有效的統合運用象徵。故泯滅式的等同,是退化的觀點,而高等意識必然是超越於概念之上的。所以,如果將退化當作是超越,那是不足為法的。
當我們的意識開始進入心智域,同時也會發現,心智域雖然能超越容攝生物域,但是同時也會壓抑與扭曲生物域的情感和衝動。因為心智能夠開始預測和想像未來,所以它會開始去壓抑會破壞美好未來的一些行為和情緒。比如他開始學會在小便之前,告訴大人他想要尿尿,並忍住尿尿的欲望,讓大人帶她去廁所後才尿出來。他開始壓抑自己哭鬧的衝動,用比較友善、溝通的方式來表達他的需要,好讓大人可以愉快的來協助他,並獲得讚賞。小孩開始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得到周圍大人和小孩的接納和歡迎。
同時心智也開始能夠分辨自己的感覺,給這些感覺分類,開始增長自己喜歡的情緒,並壓抑不舒服的負面情緒來保護自我。自我開始創造自己的保護機制,來維護自己的穩定和發展。
如果自我保護的機制是健康的,那麼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這個機制過了頭,便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心智開始過度的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論是用強壓、扭曲、轉移、替代,以及種種的其他的方式,用以逃避自己不想接受的情緒和狀況。簡而言之,心智開始對自己說謊:用不符合事實的意象和象徵來蒙騙自己,說服自己是 OK的的、是好的、不需要改變的。這樣的狀況,便是廣義的精神官能症。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只是程度的問題。下期我們會詳談,關於這個層面創傷的治療,以及這個層面的世界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