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階段的發展
細微光明境界之上,還有不二境界。因為細微光明境界,仍然屬於有相光明,若以佛教的看法來看,屬於色界乃至識無邊處定的成就,仍然非最終的解脫。
自性階段所達成的境界,是體會到離卻生滅的空明覺性、超越能所的本覺,這被稱為滅盡(cessation)或無分別三昧(unmanifest absorption),吠陀不二系統,稱之為智慧三昧(jnana samadhi)。
這份體驗,強要描述,如同浸潤於存有的無限圓滿之中,圓滿到任何一種心物的顯現都無法包含它。這純然清淨的自性,超出了主客的分別,一切的生滅、煩惱,甚至時空,在這樣的圓滿之前,都失去份量,所以無法被看作是一個東西或境界,意即其無法被當成一個客體,來描述和體會,故被稱為滅盡或純然的空性。
簡單而具體的引導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抽象,所以我試著具體一點:
請你現在感覺自己,感受一下你現在的感覺。請注意,這個「自己」只是你意識的一個客體而已:它們是「你的」感受、「你的」思想、你的「身體」,但都不是你,就像客人來來去去,稍作停留,便消逝無蹤。
那麼,那個目睹一切發生的是什麼?任何你能想、能感受、能思考的,都是客體。所以當你一把它當成一個能看、能感覺、能思考的東西,認為有個永恆不變的主體在覺知時,你正把它變成「客體」來看待。這個目睹,無法被你抓住,然後叫:「哈哈!我看到了」,因為它不是個可以被看到的東西:所有能被看到的,都是客體。只要你一追尋、把抓、感受、思索這個目睹,把它當作一個東西來保有、理解和感受,便是迷失於生滅的客體之中,那麼,就永遠不知道它是什麼。
反而,當你放捨有一個永恆主體的執著,任所有的客體:心智、感受、身體、自然界的現象自生、自顯、自滅,才能體會到這不屬於時間序列的自由與空寂,同時,它也是時間、生滅、煩惱所賴以呈現的空性本身。它無法把抓,但卻親切的臨在目前,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
這空無自性的目睹者,觀察到時間、觀察到空間,因此不屬於時間、也不屬於空間:時間和空間只是在這純淨空性之中來來去去。安住於此空無所有、無可把抓的無我覺性上,你會發現一切都在生滅,但同時,也是無生無滅的。它是永恆的,但不是永恆的存在、不是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之流中的永恆主體;自性一開始便完全不屬於時間,所以稱之為永恆。
這便是自性階段簡短的引導。
星期四, 4月 29, 2010
星期一, 4月 26,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0):意識成長發展層次(X)
細微光明階段的病理
這階段的病理,屬於修證上的病理,不同的修行體系,看法都不相同。基本上,這裡採取的觀點,比較傾向佛教的看法。對於不同的體系,尤其是一神教的體系,看法上就可能不同,就參考看看,歡迎討論。
整合-認同障礙
這個看法是基於非人格化神性的觀點,問題的核心是,無法瞭解神聖的臨在只是內在本質的圖像。簡單來說,就是視細微光明的呈現,為外在的神(上帝)的顯現,而非「一切唯識所現」。
在人格化神性的體系,不同種子細微光明的顯現,被視為上帝(梵、阿拉)不同面向的顯現,不過在吠陀系統,修行者會整合不同光明,讓自己更接近於梵,目標是達成梵我一如,我即是神的境地,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困難。而基督宗教,則拒絕這個可能,堅持人與神的從屬關係,將不同的細微光明歸屬於神的不同恩典,人是無法成為神的,認為人與神的界線是無法跨越的,如此就障礙了真正進入細微光明的整合-「與神合一」的進程。
而佛教與吠陀不二哲學系統,則將其視之為內在的整合圖像,視細微光明階段為淨化意識種子的修行歷程,基本上,就是大乘佛法內「轉識成智」的觀點。它不認為有個人格化的神存在,故整合的困難就相對的較小。
假涅槃
這是肯恩威爾伯提出的看法,這個障礙,是以為精微光明階段的證悟,就是最後的涅槃。基本上,這是站在本因和不二階段的立場所產生的看法。若是不接受本因和不二階段的修行體系,則這個並不算是障礙。若依佛教的判定,精微光明的證悟,可能屬於色界或無色界的修行體驗,並不是修行的終點。
假體悟
這是執著於「存在本然是苦」的體會上,卻不加以超越,所產生的修證的停滯。這類修行人,通常會有斷滅論的傾向,認為涅槃是完全的斷滅,從此就不必受苦了,產生「無有欲」,並執著於其上的現象。這在南傳的佛教徒是常出現的現象,這是因為認涅槃為斷滅,所生的誤解。
這三種病理的解決,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以更多的禪修、思維和觀察,來突破原有的觀點限制。
這階段的病理,屬於修證上的病理,不同的修行體系,看法都不相同。基本上,這裡採取的觀點,比較傾向佛教的看法。對於不同的體系,尤其是一神教的體系,看法上就可能不同,就參考看看,歡迎討論。
整合-認同障礙
這個看法是基於非人格化神性的觀點,問題的核心是,無法瞭解神聖的臨在只是內在本質的圖像。簡單來說,就是視細微光明的呈現,為外在的神(上帝)的顯現,而非「一切唯識所現」。
在人格化神性的體系,不同種子細微光明的顯現,被視為上帝(梵、阿拉)不同面向的顯現,不過在吠陀系統,修行者會整合不同光明,讓自己更接近於梵,目標是達成梵我一如,我即是神的境地,就比較不會有這個困難。而基督宗教,則拒絕這個可能,堅持人與神的從屬關係,將不同的細微光明歸屬於神的不同恩典,人是無法成為神的,認為人與神的界線是無法跨越的,如此就障礙了真正進入細微光明的整合-「與神合一」的進程。
而佛教與吠陀不二哲學系統,則將其視之為內在的整合圖像,視細微光明階段為淨化意識種子的修行歷程,基本上,就是大乘佛法內「轉識成智」的觀點。它不認為有個人格化的神存在,故整合的困難就相對的較小。
假涅槃
這是肯恩威爾伯提出的看法,這個障礙,是以為精微光明階段的證悟,就是最後的涅槃。基本上,這是站在本因和不二階段的立場所產生的看法。若是不接受本因和不二階段的修行體系,則這個並不算是障礙。若依佛教的判定,精微光明的證悟,可能屬於色界或無色界的修行體驗,並不是修行的終點。
假體悟
這是執著於「存在本然是苦」的體會上,卻不加以超越,所產生的修證的停滯。這類修行人,通常會有斷滅論的傾向,認為涅槃是完全的斷滅,從此就不必受苦了,產生「無有欲」,並執著於其上的現象。這在南傳的佛教徒是常出現的現象,這是因為認涅槃為斷滅,所生的誤解。
這三種病理的解決,都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以更多的禪修、思維和觀察,來突破原有的觀點限制。
星期四, 4月 22,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9):意識成長發展層次(W)
精微光明階段之本尊與魔幻神話時期神祇的辨別
本尊的象徵,跟魔幻神話時期神祇的原型,是有極大的不同的。神話時期的神祇,是包含自我的,所以祂會有照顧、忌妒、排它、報復行為。而精微光明的神祇象徵,它本質上是沒有自我的,是空性的顯化,是意識中精微光明元素的代表。若你認為你所敬拜的神祇,是個有自我的、有喜怒的「大人」,祂會喜愛你、同時也會懲罰你,那就屬於低階的魔幻神話時期的觀點。
有許多的通靈人,或者修持密法的行者,會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那就變成「前超謬誤」了,是對高層體悟的一種誤解。在密宗的觀想法,無論觀想的是哪一個本尊,都有一個重要的口訣:「本尊的顯現,如同彩虹,雖顯而無自性。 」,若是錯過這重要的見地,那就跟魔幻神話時期的敬拜神祇沒有兩樣了,請學密的朋友慎之!
細微光明階段的內在整合
這時期下的功夫,在印度吠陀壇崔(Tantra)系統或佛教大乘與密乘系統的描述中,他們均提到:帶著覺知的光明進入所有低層、污染的狀態,將會發現其背後細微光明的神性素質,並且能將其轉化成相應的智慧。如我們帶著覺知,深入激情,我們會發現慈悲;深入憤怒,我們會發現清明。在佛教的系統中,稱之為五毒轉五智,煩惱轉菩提;而吠陀壇崔系統也有相似的說法。
深入此階段的修行者,會開始在不同的煩惱層面中保持覺知,以無為的方式,體證其內在的明光。甚至在夢境中,亦能保持覺知,轉化潛意識內在的種種煩惱,與細微的中陰光明合一。這部分,就筆者所知,現今所存最為有系統的傳承,以藏密的中陰光明(夢觀)成就法為其大宗。
基本上,如果你想要知道這些人在講些什麼,你就必須修練默觀法門,遵循傳統的儀軌與典範,在熟悉此道的導師指導下,親自進行修持。這些高層原型都屬於禪修體悟,無法藉由資料的描述加以了解和體會。它不是一種意象、也不是一種哲學觀念,而是存在於意識細微光明空間的體證。所以,想要能了解這部分的內容,就努力修行吧!
本尊的象徵,跟魔幻神話時期神祇的原型,是有極大的不同的。神話時期的神祇,是包含自我的,所以祂會有照顧、忌妒、排它、報復行為。而精微光明的神祇象徵,它本質上是沒有自我的,是空性的顯化,是意識中精微光明元素的代表。若你認為你所敬拜的神祇,是個有自我的、有喜怒的「大人」,祂會喜愛你、同時也會懲罰你,那就屬於低階的魔幻神話時期的觀點。
有許多的通靈人,或者修持密法的行者,會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那就變成「前超謬誤」了,是對高層體悟的一種誤解。在密宗的觀想法,無論觀想的是哪一個本尊,都有一個重要的口訣:「本尊的顯現,如同彩虹,雖顯而無自性。 」,若是錯過這重要的見地,那就跟魔幻神話時期的敬拜神祇沒有兩樣了,請學密的朋友慎之!
細微光明階段的內在整合
這時期下的功夫,在印度吠陀壇崔(Tantra)系統或佛教大乘與密乘系統的描述中,他們均提到:帶著覺知的光明進入所有低層、污染的狀態,將會發現其背後細微光明的神性素質,並且能將其轉化成相應的智慧。如我們帶著覺知,深入激情,我們會發現慈悲;深入憤怒,我們會發現清明。在佛教的系統中,稱之為五毒轉五智,煩惱轉菩提;而吠陀壇崔系統也有相似的說法。
深入此階段的修行者,會開始在不同的煩惱層面中保持覺知,以無為的方式,體證其內在的明光。甚至在夢境中,亦能保持覺知,轉化潛意識內在的種種煩惱,與細微的中陰光明合一。這部分,就筆者所知,現今所存最為有系統的傳承,以藏密的中陰光明(夢觀)成就法為其大宗。
基本上,如果你想要知道這些人在講些什麼,你就必須修練默觀法門,遵循傳統的儀軌與典範,在熟悉此道的導師指導下,親自進行修持。這些高層原型都屬於禪修體悟,無法藉由資料的描述加以了解和體會。它不是一種意象、也不是一種哲學觀念,而是存在於意識細微光明空間的體證。所以,想要能了解這部分的內容,就努力修行吧!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8):意識成長發展層次(V)
精微光明階段
自然靈啟階段的體會,主要是在我們清醒時與粗鈍的物質感官層次的合一。而精微光明階段,則開始步入了比清醒的表意識更為細微的層面,並且在這層面消融自我感。也就是說,這階段所下的功夫,是在深層的潛意識、夢的層次中,消融自我感,並將意識深層的精微光明逐步的整合至證量當中。
若以藏密的分法,若自然靈啟層次為與粗鈍的感官或自然世界,即所謂的化身(Nirmanakaya)結合;則細微光明階段,就是更深入與報身(Sambhogakaya)光明的結合,也就是我們與「有屬性的梵」、「本尊」的結合,或稱為有分別三昧(Savikalpasamadhi)。意即我們不再是與神接通,也不是神顯化在我身上,而是進一步的:「我即是神」的證量,跟我們生命最初精微光明的各種面向合而為一。
細微光明階段的原型
此高層次的結構(報身光明),包含了內明、內音、種種純淨素質的原型。無論是西方的新柏拉圖哲學,或是東方的吠陀、佛教大乘、密教的三身(Trikaya)的傳承,都承認真正的原型,就是存在於心物賴以顯現的精微種子(潛能)。在甚深的默觀系統中,人們開始瞭解到,整個法界都是由空性、淨識、無生的梵或法身(Dharmakaya)所顯化,而最初顯化的是最初的形式,意即精微光明的原型種子。
雖然這個深層結構是以潛能(種子)的形式存在於人身上,但是它的顯化則會與修行者的文化背景相結合,給予不同的詮釋和塑造,產生不同的神祇象徵。如慈悲(以觀音、聖母瑪麗亞、大地之母為代表),智慧(以文殊、智慧老人、真知之眼為代表),力量(以普賢為代表),救贖(以基督、阿彌陀佛為代表)等等,故又被稱為「本尊神祕境界」。
在藏密大手印中,列舉了十八個不同精微階段的整合階梯;在生起次第中,則以各種本尊的形象與種子字,來代表不同的精微光明特質;在中陰身救度密法中,更是將其詳細的描述出來,成為不同群組的本尊,作為其象徵。印度吠陀系統中,則稱之為梵不同面向的顯化,其瑜珈系統則以「種子字」和梵音來代表這些精微種子原型。
星期一, 4月 19,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7):意識成長發展層次(U)
觀念的澄清
有網友問我,我曾經感受到某些能量的感受,算不算通靈層次的體會?在這裡我先澄清一下,通靈階段的體會有幾個特徵,以供各位檢驗:自我感的退隱,至福的狂喜、巨大的光明和能量。其中自我感的隱退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還有一個自我感在觀察自己的感受,那只能說那是通靈階段的前期覺受。
再者,雖然自我感隱退了,不代表自我邊界是崩潰的。如果你當時是不清醒的,甚至意識是泯滅的,你不曉得發生了何事,那很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無邊界感,那是一種退化,而非此階段的體會,某些乩童就是這樣無法保持清醒,若常常如此,就非常容易誘發精神分裂。也就是說,你應該是清醒的,只是自我感消失罷了,不代表你不知道你的身體在哪裡;你與別人的感受雖然相通,它們都不是[我的],但是你還是很清楚,彼此是不同的。如果你分不清楚別人和自己的感受的不同,都混淆成[我的]感受,那肯定是退化的病態現象,切莫混淆。此時個案就需要自我建構療法來鞏固自我邊界,切莫沾沾自喜,下意識的耽溺在其中,導致精神分裂的悲劇。
自然靈啟階段的層次
基本上,我們將自然靈啟階段分成三個層次: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其實尚未完全脫離自我感,只是開始跟自我感漸漸脫離認同,而產生意識與身心感官脫離的覺受。這時期的現象,包含冥想的初期覺受、薩滿靈視和靈體出遊的經驗。藉由如此,人們可以發現,意識可以超出身心感官的限制,覺察到以前無法覺察到的現象。這時也是比較容易走入神通病歧途的階段。這段時期的體會,會讓人目眩神迷,而且容易因此產生自我膨脹的現象,因而迷失自己。
中期的現象,是拙火發動、聖靈充滿的體會。在這期體會的敘述,大部分都會形容有巨大的幸福感、愛、光明等降臨在身心,然後自我就消失了。在基督教的語言中是:「聖靈降臨了,一切只剩下祂:愛、光明、和永恆的幸福」。這時期容易發生的是對世俗生活的抗拒感,導致靈性逃避、與俗世生活的分裂不適感。
後期則是,與大自然(粗糙的物質、感官境界)的合一:與動物合一、與植物合一、乃至於與整個自然界合一:也就是自然靈啟的境界,又稱之為自然神祕境界。若這個體會,出現在原始的部落中,被稱為薩滿;在中國道家,稱之為「天人合一」;在印度稱之為「瑜珈」。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協助
但不管是前、中、後期,這些體會的發生,都會伴隨著之後大量的深層創傷、乃至於出生創傷的揭露。無論當事人願不願意,都會因為大量靈性能量的刺激,不斷的浮現出來。此時,心理治療的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某些傳承中,會建議對此現象,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動,讓它過去。但是基本上,若是比較強烈的受創經驗,如被遺棄、背叛,被強暴、身體或精神虐待,甚至出生期的巨大疼痛創傷(這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這樣的創傷,沒有心理治療的幫助,恐怕修行者會在此受困良久而寸步未進。所以,在這個時候,莫迷信自己宗教或法門的無限性,接受它的限制,讓自己接受相關心理療法的協助,快速的度過這些困擾,才是一個健康的態度。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談到下一個階段:細微光明階段的體會和其病理。
有網友問我,我曾經感受到某些能量的感受,算不算通靈層次的體會?在這裡我先澄清一下,通靈階段的體會有幾個特徵,以供各位檢驗:自我感的退隱,至福的狂喜、巨大的光明和能量。其中自我感的隱退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還有一個自我感在觀察自己的感受,那只能說那是通靈階段的前期覺受。
再者,雖然自我感隱退了,不代表自我邊界是崩潰的。如果你當時是不清醒的,甚至意識是泯滅的,你不曉得發生了何事,那很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無邊界感,那是一種退化,而非此階段的體會,某些乩童就是這樣無法保持清醒,若常常如此,就非常容易誘發精神分裂。也就是說,你應該是清醒的,只是自我感消失罷了,不代表你不知道你的身體在哪裡;你與別人的感受雖然相通,它們都不是[我的],但是你還是很清楚,彼此是不同的。如果你分不清楚別人和自己的感受的不同,都混淆成[我的]感受,那肯定是退化的病態現象,切莫混淆。此時個案就需要自我建構療法來鞏固自我邊界,切莫沾沾自喜,下意識的耽溺在其中,導致精神分裂的悲劇。
自然靈啟階段的層次
基本上,我們將自然靈啟階段分成三個層次: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其實尚未完全脫離自我感,只是開始跟自我感漸漸脫離認同,而產生意識與身心感官脫離的覺受。這時期的現象,包含冥想的初期覺受、薩滿靈視和靈體出遊的經驗。藉由如此,人們可以發現,意識可以超出身心感官的限制,覺察到以前無法覺察到的現象。這時也是比較容易走入神通病歧途的階段。這段時期的體會,會讓人目眩神迷,而且容易因此產生自我膨脹的現象,因而迷失自己。
中期的現象,是拙火發動、聖靈充滿的體會。在這期體會的敘述,大部分都會形容有巨大的幸福感、愛、光明等降臨在身心,然後自我就消失了。在基督教的語言中是:「聖靈降臨了,一切只剩下祂:愛、光明、和永恆的幸福」。這時期容易發生的是對世俗生活的抗拒感,導致靈性逃避、與俗世生活的分裂不適感。
後期則是,與大自然(粗糙的物質、感官境界)的合一:與動物合一、與植物合一、乃至於與整個自然界合一:也就是自然靈啟的境界,又稱之為自然神祕境界。若這個體會,出現在原始的部落中,被稱為薩滿;在中國道家,稱之為「天人合一」;在印度稱之為「瑜珈」。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協助
但不管是前、中、後期,這些體會的發生,都會伴隨著之後大量的深層創傷、乃至於出生創傷的揭露。無論當事人願不願意,都會因為大量靈性能量的刺激,不斷的浮現出來。此時,心理治療的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某些傳承中,會建議對此現象,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動,讓它過去。但是基本上,若是比較強烈的受創經驗,如被遺棄、背叛,被強暴、身體或精神虐待,甚至出生期的巨大疼痛創傷(這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這樣的創傷,沒有心理治療的幫助,恐怕修行者會在此受困良久而寸步未進。所以,在這個時候,莫迷信自己宗教或法門的無限性,接受它的限制,讓自己接受相關心理療法的協助,快速的度過這些困擾,才是一個健康的態度。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談到下一個階段:細微光明階段的體會和其病理。
星期一, 4月 12,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6):意識成長發展層次(T)
除了靈性危機之外,還有幾個這階段的病理,我們也加以討論:
結構不平衡
由於靈修技巧與個人特質的不合,因此產生沒有對象的焦慮或身體的不適。如自修佛教不淨觀,導致噁心、過度焦慮、厭惡身體想要自殺;或修持[捨觀],導致過度冷漠封閉、心態灰色、失去活力的問題;修習[慈悲觀],導致救世主情節,或被莫名其妙的悲傷所淹沒,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建議是尋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協助其在修習法門結構上的修正,使其身心恢復平衡。
靈魂暗夜
指靈修初期所遇到的乾枯期。由於之前的靈啟經驗,但此經驗卻不知何因無法再度發生,導致對靈性經驗的渴望與焦慮。相對於靈啟經驗的光明喜樂,猶如被棄之於黑暗的長夜當中,故稱之為靈魂暗夜。聖十字的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將其描寫得最為清楚。處理的方法,是閱讀此類經驗的書籍,並祈禱。
分裂的人生目標
不知道該繼續世俗的生活,還是離世繼續靈性的修持(如出家),而產生困惑。建議的方法是,不斷自省,並將靈修整合至生活當中。
假苦
此特指佛教某些派別強調思惟「人生是苦」,過度將焦點擺在生命受苦經驗上,導致觀修者產生無法承受的痛苦,並困於此覺受中無法離開。建議的方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可以幫助觀修者安然度過此狀況。
自我整合障礙
靈性體驗所產生的愛與光明感太過巨大,導致對於自我的排斥。微妙的否認壓抑負面的情緒,只願意表達正面情緒,以符合神聖的自我形象。使得情緒的表達失去活力,以及喪失對自我感覺的真誠。這樣的態度,會障礙靈性體驗和自我的整合,成為靈性和自我的分裂狀態。建議接受揭露療法,並將靈性經驗的能量,整合在人格層面當中。
瑜珈病
靈啟經驗後,過度精進,導致身心壓力過大。產生莫名的焦慮、恐慌、身體不適。建議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給予調整的建議
結構不平衡
由於靈修技巧與個人特質的不合,因此產生沒有對象的焦慮或身體的不適。如自修佛教不淨觀,導致噁心、過度焦慮、厭惡身體想要自殺;或修持[捨觀],導致過度冷漠封閉、心態灰色、失去活力的問題;修習[慈悲觀],導致救世主情節,或被莫名其妙的悲傷所淹沒,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建議是尋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協助其在修習法門結構上的修正,使其身心恢復平衡。
靈魂暗夜
指靈修初期所遇到的乾枯期。由於之前的靈啟經驗,但此經驗卻不知何因無法再度發生,導致對靈性經驗的渴望與焦慮。相對於靈啟經驗的光明喜樂,猶如被棄之於黑暗的長夜當中,故稱之為靈魂暗夜。聖十字的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將其描寫得最為清楚。處理的方法,是閱讀此類經驗的書籍,並祈禱。
分裂的人生目標
不知道該繼續世俗的生活,還是離世繼續靈性的修持(如出家),而產生困惑。建議的方法是,不斷自省,並將靈修整合至生活當中。
假苦
此特指佛教某些派別強調思惟「人生是苦」,過度將焦點擺在生命受苦經驗上,導致觀修者產生無法承受的痛苦,並困於此覺受中無法離開。建議的方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可以幫助觀修者安然度過此狀況。
自我整合障礙
靈性體驗所產生的愛與光明感太過巨大,導致對於自我的排斥。微妙的否認壓抑負面的情緒,只願意表達正面情緒,以符合神聖的自我形象。使得情緒的表達失去活力,以及喪失對自我感覺的真誠。這樣的態度,會障礙靈性體驗和自我的整合,成為靈性和自我的分裂狀態。建議接受揭露療法,並將靈性經驗的能量,整合在人格層面當中。
瑜珈病
靈啟經驗後,過度精進,導致身心壓力過大。產生莫名的焦慮、恐慌、身體不適。建議找有經驗的靈性導師,給予調整的建議
星期三, 4月 07,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5):意識成長發展層次(S)
自然靈啟階段的病理現象
當我們超個人體驗初次發生時,由於這些經驗,通常伴隨著拙火氣脈能量的產生,以及自我感的暫時瓦解的,這個經驗對我們的身心而言,都是個不小的震撼。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生一些身心的困擾或狀況。同時這也是獻身於靈修課程的人,即使他尚未有高層的體會,容易發生的問題。我們就簡略的來探討這些困擾,並提出一些粗淺簡單的建議。如下:
靈性危機
靈性修持上,最容易產生的第一種問題是「靈性危機」,都屬於短期發生的狀況,只要在初期有處理,一般來說都可以安然通過。簡單來分,大致上有六種:
(1)無所適從:有些朋友,不熟悉相關的領域的知識,但是卻發生了通靈層次的體驗,以至於無法對這些經驗加以定位。產生了許多疑惑和慌亂,甚至以為自己精神狀態出了問題。此時最好的方式是,接觸優質而有經驗的修行者朋友或團體,並閱讀相關的著作,協助其渡過這個慌亂的時期。
(2)靈性逃避:誇大靈性生活的崇高,否定世俗生活的價值,逃避自己在實際生活的責任。由於高層體驗太過美好而無私,並與超我互相混淆,對自己的需求和侷限,以微妙的方式加以壓抑或忽視。只願意承認和呈現美好的一面,無法面對自己的本我或陰暗面,如性欲、貪婪、自私、憤怒、恐懼等等。將自己架在靈性的高空,卻從來腳不著地,逃避生活瑣事和經濟生活的需要,只因處理這些東西,會讓他感受到自己較低等的需求或創傷,使他不再聖潔、無私、博愛、平靜,無法維持其完美的自我形象。最嚴重的狀況是,產生精神官能症、經濟生活窘迫、對自己或他人的自我過度苛求與批判…等等現象。建議的療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
(3)心靈膨脹:因為靈性能量的注入、自我擴張的體驗,因而產生自誇、自戀的行為,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總是以指導者自居。開始以為自己是神祇的代言人,或以為自己是某佛菩薩轉世等等。最嚴重的,因此產生精神分裂的現象,無法分辨現實和想像。在問題發生初期,建議接受自我建構療法治療,以避免精神分裂的發生。
(4)神通病:這類的經驗,很可能引發一些超常能力,如讀心術、靈視能力、超常聽覺等等。這些修行人,如果對靈性成長目的認識不清,可能就自陷於虛榮和貪求供養的陷阱,用這些特異功能來炫耀、引人崇拜、甚或某取私利等等。導致離開修行的正途越來越遠,自我越來越大,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自大或控制傾向,最嚴重的也是精神分裂的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是澄清修行的價值,建立正確的知見,在積重難返之前回到修行的正途。
(5)類似精神疾病引發:經驗中因為自我感消退後,在恢復自我的轉換過程中,因為自我邊界模糊,在深層的精神創傷浮現時,卻無法處理,導致短暫的精神混亂現象。此時需要有修持經驗的朋友護持陪伴,同時接受自我建構療法的治療,便可以安然脫離。
(6)氣脈不調:高層體會引發拙火現象,產生身體的能量系統不協調,導致身心壓力過大。建議由對於氣脈修持有許多經驗的專業導師,加以協助調整,並提供作息、飲食、運動的指導。
在下期,我們會再提到其他的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當我們超個人體驗初次發生時,由於這些經驗,通常伴隨著拙火氣脈能量的產生,以及自我感的暫時瓦解的,這個經驗對我們的身心而言,都是個不小的震撼。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生一些身心的困擾或狀況。同時這也是獻身於靈修課程的人,即使他尚未有高層的體會,容易發生的問題。我們就簡略的來探討這些困擾,並提出一些粗淺簡單的建議。如下:
靈性危機
靈性修持上,最容易產生的第一種問題是「靈性危機」,都屬於短期發生的狀況,只要在初期有處理,一般來說都可以安然通過。簡單來分,大致上有六種:
(1)無所適從:有些朋友,不熟悉相關的領域的知識,但是卻發生了通靈層次的體驗,以至於無法對這些經驗加以定位。產生了許多疑惑和慌亂,甚至以為自己精神狀態出了問題。此時最好的方式是,接觸優質而有經驗的修行者朋友或團體,並閱讀相關的著作,協助其渡過這個慌亂的時期。
(2)靈性逃避:誇大靈性生活的崇高,否定世俗生活的價值,逃避自己在實際生活的責任。由於高層體驗太過美好而無私,並與超我互相混淆,對自己的需求和侷限,以微妙的方式加以壓抑或忽視。只願意承認和呈現美好的一面,無法面對自己的本我或陰暗面,如性欲、貪婪、自私、憤怒、恐懼等等。將自己架在靈性的高空,卻從來腳不著地,逃避生活瑣事和經濟生活的需要,只因處理這些東西,會讓他感受到自己較低等的需求或創傷,使他不再聖潔、無私、博愛、平靜,無法維持其完美的自我形象。最嚴重的狀況是,產生精神官能症、經濟生活窘迫、對自己或他人的自我過度苛求與批判…等等現象。建議的療法,是揭露療法和自我建構療法。
(3)心靈膨脹:因為靈性能量的注入、自我擴張的體驗,因而產生自誇、自戀的行為,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總是以指導者自居。開始以為自己是神祇的代言人,或以為自己是某佛菩薩轉世等等。最嚴重的,因此產生精神分裂的現象,無法分辨現實和想像。在問題發生初期,建議接受自我建構療法治療,以避免精神分裂的發生。
(4)神通病:這類的經驗,很可能引發一些超常能力,如讀心術、靈視能力、超常聽覺等等。這些修行人,如果對靈性成長目的認識不清,可能就自陷於虛榮和貪求供養的陷阱,用這些特異功能來炫耀、引人崇拜、甚或某取私利等等。導致離開修行的正途越來越遠,自我越來越大,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自大或控制傾向,最嚴重的也是精神分裂的問題。這類問題,重點是澄清修行的價值,建立正確的知見,在積重難返之前回到修行的正途。
(5)類似精神疾病引發:經驗中因為自我感消退後,在恢復自我的轉換過程中,因為自我邊界模糊,在深層的精神創傷浮現時,卻無法處理,導致短暫的精神混亂現象。此時需要有修持經驗的朋友護持陪伴,同時接受自我建構療法的治療,便可以安然脫離。
(6)氣脈不調:高層體會引發拙火現象,產生身體的能量系統不協調,導致身心壓力過大。建議由對於氣脈修持有許多經驗的專業導師,加以協助調整,並提供作息、飲食、運動的指導。
在下期,我們會再提到其他的問題與其解決方法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4):意識成長發展層次 ( R )
兩種修持道路的方向
基本上,在討論超個人部分時,我們可從兩個主要的靈性修持方向來討論:
一個是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認為生命終極的真理或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或佛菩薩。無論它是泛神論、多神論或者是一神論的系統,其基本上都認為靈性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體驗靈性的方式,就是與神祇產生連結、甚至合而為一。它主要的修持理念是臣服,放棄個人的小我,與神合一,修持的重點是對神無限的愛。
另一個道路則是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道路。它否認真理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而認為真理是一種理則、法(Darma)。人要不斷的超越種種限制,來到毫無執著的境地,真理真像就會呈現它自己;執著越少,真理的呈現就會越清晰和完整。它主要的理念是超越,修持的重心是無成見的觀照。採取這個態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
不同系統的自然靈啟經驗
超個人的階層,第一個層次是自然靈啟,又譯為通靈層次。他的體會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個人的自我感暫時消解,意識與整個粗鈍的物質或感官運動世界合而為一的體驗。
如果是屬於人格化神性修持道路的宗派,你可能在某一次對神明、菩薩的祈禱、冥想時,突然轟一聲,巨大的狂喜、愛、寧靜、或智慧的能量瞬時降臨,你微不足道的自我感,頓時冰消瓦解。彷彿你接上了一個神祕、無限的源頭,你就是光明、安詳本身,充滿了無限的至福感和無私的愛,所有自我瑣碎的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在一陣子之後,這樣的體驗緩緩消退,你的自我再度回到你的身心當中,但殘留在身心裡對這個無限之愛與智慧源頭的感覺卻如此清晰,彷彿可以觸摸的到。於是,你再也無法否認,靈性層次的境界的存在是真實的。親有神論的體驗者,會稱那個源頭為上帝、梵、佛菩薩。所以這個體會被稱為「通靈體驗」。
而非人格化的神性道路的修持者,則可能是你走在路上,你正清醒而放鬆的覺察你自己的動作,同時也覺察著身心內外的一切發生。你不經意的望向一座山,突然間,「卡答」一聲,那個觀察者脫落了,只剩下山──你就是山。你不再是從某一處在觀望著山,而是山在看著自己;嚴格的來說,是山在呈現著它自己。主客的分別已然失去意義。同時,你並沒有失去對於身體界線的覺察,你仍然知道身體和周圍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這個不同之處,也只是一切萬有在呈現它自己而已。
當經驗消退時,他對經驗的詮釋可能就是「當自我隱退,真理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經驗就被稱為「自然靈啟體驗」。
基本上,在討論超個人部分時,我們可從兩個主要的靈性修持方向來討論:
一個是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認為生命終極的真理或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或佛菩薩。無論它是泛神論、多神論或者是一神論的系統,其基本上都認為靈性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體驗靈性的方式,就是與神祇產生連結、甚至合而為一。它主要的修持理念是臣服,放棄個人的小我,與神合一,修持的重點是對神無限的愛。
另一個道路則是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道路。它否認真理的源頭是人格化的神祇,而認為真理是一種理則、法(Darma)。人要不斷的超越種種限制,來到毫無執著的境地,真理真像就會呈現它自己;執著越少,真理的呈現就會越清晰和完整。它主要的理念是超越,修持的重心是無成見的觀照。採取這個態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
不同系統的自然靈啟經驗
超個人的階層,第一個層次是自然靈啟,又譯為通靈層次。他的體會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個人的自我感暫時消解,意識與整個粗鈍的物質或感官運動世界合而為一的體驗。
如果是屬於人格化神性修持道路的宗派,你可能在某一次對神明、菩薩的祈禱、冥想時,突然轟一聲,巨大的狂喜、愛、寧靜、或智慧的能量瞬時降臨,你微不足道的自我感,頓時冰消瓦解。彷彿你接上了一個神祕、無限的源頭,你就是光明、安詳本身,充滿了無限的至福感和無私的愛,所有自我瑣碎的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在一陣子之後,這樣的體驗緩緩消退,你的自我再度回到你的身心當中,但殘留在身心裡對這個無限之愛與智慧源頭的感覺卻如此清晰,彷彿可以觸摸的到。於是,你再也無法否認,靈性層次的境界的存在是真實的。親有神論的體驗者,會稱那個源頭為上帝、梵、佛菩薩。所以這個體會被稱為「通靈體驗」。
而非人格化的神性道路的修持者,則可能是你走在路上,你正清醒而放鬆的覺察你自己的動作,同時也覺察著身心內外的一切發生。你不經意的望向一座山,突然間,「卡答」一聲,那個觀察者脫落了,只剩下山──你就是山。你不再是從某一處在觀望著山,而是山在看著自己;嚴格的來說,是山在呈現著它自己。主客的分別已然失去意義。同時,你並沒有失去對於身體界線的覺察,你仍然知道身體和周圍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這個不同之處,也只是一切萬有在呈現它自己而已。
當經驗消退時,他對經驗的詮釋可能就是「當自我隱退,真理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經驗就被稱為「自然靈啟體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