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幾個對高層體會的誤解或想像
再來我們要談到的是超個人或者是靈性層面的成長階段:自然靈啟(或譯為通靈層次)、細微光明層次、自性層次三個階段。
在談到這些之前,我想先澄清幾個想法和誤解,希望各位對於靈性層次的部份可以有比較清楚的輪廓。也不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疑惑:
階梯不代表順序,而代表層次高低
高層體會不一定按照通靈-細微光明-自性的順序發展。它的階梯,只是表示層次的高低,而非固定的發展順序。有的人是直接體悟自性層次,並未經歷通靈層次的階段,或者先經歷過自性階段的體會,再倒回來經歷較為低層的部份。如禪宗的悟後起修、密宗的大圓滿法、及吠陀不二哲學的某些傳承,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高層體會與個人階層進度的關係
高層體會可能在個人層面的所有階段發生,並非到達統觀階段才會發生,也跟個人人格和認知發展沒有絕對的關係。不過若人格越成熟完整,認知發展越高等,在高層體會發生時,較不會產生種種問題和歧途,也比較能維持高層體會的高度與時間。
高層體會雖對於人格完整有所助益,不代表有高層體會的人,個人階層的人格和認知發展就會在短時間內完成。個人領域的發展,還是有順序的,無法快速躐等。所以,有高層體會的人,在有個人心理問題的時候,仍然需要心理治療的協助。或者有些人認為高層體會,或靈性的修持,能馬上化解所有心理問題,所以不需心理治療。這樣的觀點,在實務上也是被驗證是有問題的。在西方有許多著名的禪師,有精神官能症的問題,無法入睡、或有特殊的癮癖,而求助於心理治療,並獲得很好的進展,而且禪修境界更加拓展和穩定。在東方,因為靈性成長導師的追隨者,習慣於相信權威的完美,反而使這個問題被掩蓋起來。
心理治療對於靈性成長的幫助
單靠禪修無法取代心理治療的原因是,通常一開始,修行者的高層體是無法穩定呈現於其生活中的,所以它沒有足夠的力量穿透並轉化心理障礙。同時,高層的體會,通常也不是解決心理創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帶來新的可能,能讓我們用一種不同方式來面對問題,但可能糾纏在心理創傷上的情緒能量,仍然沒被完整的釋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可能依然故我,而無法改變。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修行者的心理問題,會嚴重消耗他的能量和心力,所以會障礙高層體會的再度出現,拖累靈性修持的進度。如此導致惡性循環:不但心理問題沒法解決,同時修持也停滯不前。
我們在實務上發現,問題以同層次療法來治療速度最快,也最對症,同時也有助於禪修。所以心理治療是有益於禪修的,不應將他排斥在靈性修持道路之外。容許有高層體會的人有心理問題,能接納其接受協助,而不是視其完美。在這樣子的氛圍之下,靈性修持的行者,會比較有勇氣去接受相關治療,而非停在這類迷思裡受苦良久。當然,選擇有靈性修持體驗的心理治療師也是重要的,因為他較能了解這個困境,提出較為適切的協助。
高層體會層次分判的依據
此外,所談到的靈性階段高低的判準,是基於佛教或近於吠陀不二哲學為主的觀點,是以「非人格化的神性修持」為主軸來加以評定的。而基於人格化神性的修持道路,如親一神論的基督默觀派、伊斯蘭的蘇非密宗、印度教的梵我系統的觀點,則對於高層體會分層判定,就與此有所不同。這是作者本身的修持背景所致,一神論靈修體系的朋友,歡迎置疑和討論。
星期三, 3月 31,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2):意識成長發展層次(P)
修行的檢驗標準
在統觀我之前,我們談論到的都屬於個人的或是人類的範疇。雖然統觀我到後期,會發展出「觀察者」,但這個階段的觀察者,仍是心智的產物。ㄧ個簡單的而有力的檢驗標準:就是我們在無夢深睡中,這個觀察者是不存在的;再退一步,在夢裡這個觀察者,也沒超越夢的心智活動而存在,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作夢。這代表了統觀我的觀察者在身體尚未死亡前,就會消失了,更不用談死後了。既然它為生滅之物,就不是超越生滅的存在。那麼這階段的觀察者意識並非永恆不滅的靈魂,就非常明顯而清楚了。
所有的修行人,都可以此標準來檢驗自己,看看自己的高層體會和覺知,能否超越三道關卡:醒時、夢時、無夢無想時,是否能超越這些意識狀態下的生滅現象?如果能夠突破一個關卡,代表我們對高層的體會的證悟就更進一步。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人本-存在傾向的治療派別為主。這個派別重點聚焦於現在能開展的可能性上。他雖然也注重過去經驗對於現在行為的影響,也不否定潛意識或過去創傷釋放的重要。不過他較專注在於現在是否能有新的選擇可能產生。
這派別主要的療法有完形學派、芮奇的呼吸工作、羅芙的身心對應地圖,以及其他方法。它們均提到當下身心的呈現,就足以看出過去累積的心理習慣和態度。就像一幅畫如果沒有陰影與背景,無法形成主體,陰影背景和主體是同時存在於眼前的,只是我們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主體,而忽略了背景其實近在咫尺。
所以,這些方法擅長專注於透過對當下存在現況的處理,去釋放糾纏在經驗的情緒能量或想法,以提供個案更為廣大的選擇性,並引導個案認知到他對自我改變,所要負起的責任。它不認同如分析學派,只要揭露過去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就代表治療結束了。而同時也強調:個案要為自己當下的存在狀況,以及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來。
在統觀我之前,我們談論到的都屬於個人的或是人類的範疇。雖然統觀我到後期,會發展出「觀察者」,但這個階段的觀察者,仍是心智的產物。ㄧ個簡單的而有力的檢驗標準:就是我們在無夢深睡中,這個觀察者是不存在的;再退一步,在夢裡這個觀察者,也沒超越夢的心智活動而存在,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作夢。這代表了統觀我的觀察者在身體尚未死亡前,就會消失了,更不用談死後了。既然它為生滅之物,就不是超越生滅的存在。那麼這階段的觀察者意識並非永恆不滅的靈魂,就非常明顯而清楚了。
所有的修行人,都可以此標準來檢驗自己,看看自己的高層體會和覺知,能否超越三道關卡:醒時、夢時、無夢無想時,是否能超越這些意識狀態下的生滅現象?如果能夠突破一個關卡,代表我們對高層的體會的證悟就更進一步。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
統觀階段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人本-存在傾向的治療派別為主。這個派別重點聚焦於現在能開展的可能性上。他雖然也注重過去經驗對於現在行為的影響,也不否定潛意識或過去創傷釋放的重要。不過他較專注在於現在是否能有新的選擇可能產生。
這派別主要的療法有完形學派、芮奇的呼吸工作、羅芙的身心對應地圖,以及其他方法。它們均提到當下身心的呈現,就足以看出過去累積的心理習慣和態度。就像一幅畫如果沒有陰影與背景,無法形成主體,陰影背景和主體是同時存在於眼前的,只是我們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主體,而忽略了背景其實近在咫尺。
所以,這些方法擅長專注於透過對當下存在現況的處理,去釋放糾纏在經驗的情緒能量或想法,以提供個案更為廣大的選擇性,並引導個案認知到他對自我改變,所要負起的責任。它不認同如分析學派,只要揭露過去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就代表治療結束了。而同時也強調:個案要為自己當下的存在狀況,以及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來。
星期四, 3月 25,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21):意識成長發展層次(O)
身心統觀階段的幾個分支
如果到達身心統觀階段的人,他沒有接觸到靈性的文獻或傳承,那就可能要從黑暗中摸索,獨力尋求可能性。這時,產生了幾個發展的分支:一種是不滅靈魂論,另一種是虛無主義,再來就是存在主義。
不滅靈魂論者,是把「觀察者意識」當作不滅的靈魂。因為既然它彷彿能獨立於身心之外而觀察身心,那它的性質,必然超越了身心的局限。於是這樣的假設就出現了:我們有一個靈魂,它可以操縱我們的身心,並且在我們身體死亡之後,它會繼續存在。
不過這樣的假設,是依於自己想要繼續生存的欲望,來對這個觀察者的特質加以推想,並沒有任何的體會或驗證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對於靈魂這樣的概念,是沒有任何高層體驗為基礎的,只是單純的相信,讓它變成一種信仰。
虛無主義者,則是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們將「觀察者」意識列為心智的一部分。因為「觀察者」意識,跟我們的心智是一樣的,會觀察、會認知、也會分辨,所以它是心智的一部分,只是較為精緻而已。既然它屬於身心,那麼它就是無常的,故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意即否定了有不滅靈魂的可能。那麼,我們死後,還有什麼呢?他就推論:一切都不復存在,只剩下虛無。由於一切終將歸於虛無,存在本身的意義也同時被虛無化了。
再來是存在主義者,他們拒絕上述的推論,因為無論死後是完全的虛無,還是有靈魂繼續存在,這兩者都是無法驗證的。因此不能屈服於想要得到定論的欲望,就草率下結論。他們要求要不斷的探索存在本身的意義,瞭解存在的本質。或者認為,存在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足夠了。因為如果我們身心都不存在的話,連去相信死後我們還存不存在也失去基礎了。
統觀階段的障礙:存在焦慮和虛無感
這個階段的發展障礙,主要是存在的焦慮和虛無感。這個階段的人容易壓抑存在的豐富性,而把焦點放在存在本身的純粹性。因此引起一種焦慮:他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種不確定感。
如果他是虛無傾向的人,既然死後不復存在,那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個是悲觀的放棄主義,既然死後一了百了,那還努力作什麼?自陷於灰暗幽域的地窖中;另外則是,既然一切都會消失,不如盡快滿足慾望,先享受先贏,縱情聲色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若是存在主義傾向的人,它就會將生活中的多采多姿,和各種體驗嚴肅化,他在乎的是存在的純粹性,但更糟的是專注於存在本身,並不能避免人會死亡的事實。沒有更高層次、可以解決此問題的解決之道的話,「人只是為存在而存在」,這樣的否定存在本身以外的態度,會讓生命變得索然無味而苦澀。
至於靈魂不滅傾向的人,他其實並不是真的對所謂永恆的靈魂有所體驗,只是用一種觀念上的信仰來遮掩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也就迴避了這個問題。但事實上,存在的焦慮和不確定,更反應在他對於這個信仰的堅持上。
要處理這樣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只有獻身於靈性層次的探索,積極去實踐各傳統中默觀系統的修行方式,探求各種靈性層面的體驗。有了超個人的體驗,這樣的焦慮,就自然解決。而非僅止於信仰或某個宗教儀式或團體上的寄託,這樣才會有所出路。
如果到達身心統觀階段的人,他沒有接觸到靈性的文獻或傳承,那就可能要從黑暗中摸索,獨力尋求可能性。這時,產生了幾個發展的分支:一種是不滅靈魂論,另一種是虛無主義,再來就是存在主義。
不滅靈魂論者,是把「觀察者意識」當作不滅的靈魂。因為既然它彷彿能獨立於身心之外而觀察身心,那它的性質,必然超越了身心的局限。於是這樣的假設就出現了:我們有一個靈魂,它可以操縱我們的身心,並且在我們身體死亡之後,它會繼續存在。
不過這樣的假設,是依於自己想要繼續生存的欲望,來對這個觀察者的特質加以推想,並沒有任何的體會或驗證的基礎。也就是說他對於靈魂這樣的概念,是沒有任何高層體驗為基礎的,只是單純的相信,讓它變成一種信仰。
虛無主義者,則是走向另一個方向,他們將「觀察者」意識列為心智的一部分。因為「觀察者」意識,跟我們的心智是一樣的,會觀察、會認知、也會分辨,所以它是心智的一部分,只是較為精緻而已。既然它屬於身心,那麼它就是無常的,故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意即否定了有不滅靈魂的可能。那麼,我們死後,還有什麼呢?他就推論:一切都不復存在,只剩下虛無。由於一切終將歸於虛無,存在本身的意義也同時被虛無化了。
再來是存在主義者,他們拒絕上述的推論,因為無論死後是完全的虛無,還是有靈魂繼續存在,這兩者都是無法驗證的。因此不能屈服於想要得到定論的欲望,就草率下結論。他們要求要不斷的探索存在本身的意義,瞭解存在的本質。或者認為,存在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足夠了。因為如果我們身心都不存在的話,連去相信死後我們還存不存在也失去基礎了。
統觀階段的障礙:存在焦慮和虛無感
這個階段的發展障礙,主要是存在的焦慮和虛無感。這個階段的人容易壓抑存在的豐富性,而把焦點放在存在本身的純粹性。因此引起一種焦慮:他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種不確定感。
如果他是虛無傾向的人,既然死後不復存在,那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個是悲觀的放棄主義,既然死後一了百了,那還努力作什麼?自陷於灰暗幽域的地窖中;另外則是,既然一切都會消失,不如盡快滿足慾望,先享受先贏,縱情聲色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若是存在主義傾向的人,它就會將生活中的多采多姿,和各種體驗嚴肅化,他在乎的是存在的純粹性,但更糟的是專注於存在本身,並不能避免人會死亡的事實。沒有更高層次、可以解決此問題的解決之道的話,「人只是為存在而存在」,這樣的否定存在本身以外的態度,會讓生命變得索然無味而苦澀。
至於靈魂不滅傾向的人,他其實並不是真的對所謂永恆的靈魂有所體驗,只是用一種觀念上的信仰來遮掩對死亡的恐懼,基本上也就迴避了這個問題。但事實上,存在的焦慮和不確定,更反應在他對於這個信仰的堅持上。
要處理這樣的焦慮和不確定感,只有獻身於靈性層次的探索,積極去實踐各傳統中默觀系統的修行方式,探求各種靈性層面的體驗。有了超個人的體驗,這樣的焦慮,就自然解決。而非僅止於信仰或某個宗教儀式或團體上的寄託,這樣才會有所出路。
星期一, 3月 15,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9):意識成長發展層次(M)
處理認同危機的方法:價值澄清與統整
這類的認同危機,處理的方法的是「價值澄清」。這個方法,不是去評定觀點的價值,而是引導個案去觀察自己的認同危機的原因:因觀點的相對性,否定價值的高低。觀點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價值都不值得信任。執著於一個絕對可信的價值才要信任,是一種對於價值的偏執。如果我們能夠去檢視不同價值觀點的高度與深度,並加以組織和排列,我們便會漸漸釐清何種觀點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更高、更有價值,更值得依靠。雖然我們可能不知道絕對的真理是什麼,但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高層深入的觀點來做為我們行為的準繩。
如果對於價值體系的層次,我們有較為清晰的分類,同時瞭解低層觀點的因緣條件,我們也不會用傲慢的態度,逼迫尚未發展到較為高層認知的人,來遵從自己的價值。因為對意識發展有下功夫發展的人會明瞭,意識的進化是無法強迫的。即使強制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他仍然會用他的層次來理解和詮釋,最後仍然會走樣。
比如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基督宗教對異端的審判慘忍對待,佛教團體對於「外道」的鄙視和不屑,以及回教對於異教徒的強勢作為,這都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他們都還在社會我的層次上打轉,並未獲得了高層次的教誨而有所不同,只是這些教誨,被當作用來打壓異己的藉口罷了。再如何崇高深遠的洞見,如果只是觀點上的移植,在意識成長的階段尚未達到相對高度的人身上,其所展現出來的品質,仍然還是和其意識高度一致,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有了價值澄清的統整過程之後,我們因為對各種觀點的層次和位置有的一個整體的了解,所以觀點價值的模糊,和自我價值認同的虛無感,就會自然的冰消瓦解,不復迷惘了。它讓我們既能接受觀點的相對性,同時又不至於漂浮在懷疑與不確定的海洋中,無法產生行動、智慧與愛。
在世界我成熟之後,我們將開始邁向新的階段:身心統觀的層次。
這類的認同危機,處理的方法的是「價值澄清」。這個方法,不是去評定觀點的價值,而是引導個案去觀察自己的認同危機的原因:因觀點的相對性,否定價值的高低。觀點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價值都不值得信任。執著於一個絕對可信的價值才要信任,是一種對於價值的偏執。如果我們能夠去檢視不同價值觀點的高度與深度,並加以組織和排列,我們便會漸漸釐清何種觀點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更高、更有價值,更值得依靠。雖然我們可能不知道絕對的真理是什麼,但是相對於其它觀點,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高層深入的觀點來做為我們行為的準繩。
如果對於價值體系的層次,我們有較為清晰的分類,同時瞭解低層觀點的因緣條件,我們也不會用傲慢的態度,逼迫尚未發展到較為高層認知的人,來遵從自己的價值。因為對意識發展有下功夫發展的人會明瞭,意識的進化是無法強迫的。即使強制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他仍然會用他的層次來理解和詮釋,最後仍然會走樣。
比如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基督宗教對異端的審判慘忍對待,佛教團體對於「外道」的鄙視和不屑,以及回教對於異教徒的強勢作為,這都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他們都還在社會我的層次上打轉,並未獲得了高層次的教誨而有所不同,只是這些教誨,被當作用來打壓異己的藉口罷了。再如何崇高深遠的洞見,如果只是觀點上的移植,在意識成長的階段尚未達到相對高度的人身上,其所展現出來的品質,仍然還是和其意識高度一致,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有了價值澄清的統整過程之後,我們因為對各種觀點的層次和位置有的一個整體的了解,所以觀點價值的模糊,和自我價值認同的虛無感,就會自然的冰消瓦解,不復迷惘了。它讓我們既能接受觀點的相對性,同時又不至於漂浮在懷疑與不確定的海洋中,無法產生行動、智慧與愛。
在世界我成熟之後,我們將開始邁向新的階段:身心統觀的層次。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8):意識成長發展層次(L)
世界我的發展問題:價值扁平化與認同危機
當我們的人格與意識層次發展到世界我的高度,其實在社會中已經算少數了。基本上,大多入的人都停在社會我的階段就不再發展。相對而言,有全球觀點思維能力的人,已經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了。但是在形式運思期,發展世界我的道路上,有幾個岔路,也會困擾和削弱自我的能量,使我們的發展,受到阻礙。
認同危機:懷疑論傾向
第一個岔路,是懷疑論傾向,意即認同危機。因為這個時期,我們會不斷反省和質疑自己既有的觀點,導致我們容易陷入對任何觀點的不確定感中。青少年常會短暫的處於這種價值混淆的狀態,導致焦慮和不安。不過,基本上他們會自然過渡到另一個認同的價值上,然後穩定下來。但是有繼續反省和質疑自他觀點的人,就會更進一步的發現:觀點是相對的存在,只要它是觀點,就有可能被修正。也就是說,觀點或想法沒有永恆不變的,隨著自己的體會和思考,會不斷的被推翻。
此時就容易陷入一個歧途:「沒有任何的觀點是可以信任的,因為它們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因此產生一種觀點疏離的冷漠感,也讓自己漂浮在不確定的空間中,也因此失去作決定的動力,因為沒有任何觀點是絕對可信的。這樣的狀態,會讓人不安和空虛,削弱我們的能量。
價值扁平化:觀點價值的齊一化
第二個岔路是價值扁平化。隨著世界我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一件事:所有的價值和觀點都有它的獨特性,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以強權來壓迫不同的文化,是傲慢和獨裁的。這個觀點是很好的,但是若被推展到極致,就容易進入「價值扁平化」的誤區:否認觀點仍然有深淺高低的分別,將其價值齊一化,泯滅觀點價值的高低,將所有的觀點壓制於同一個水平來看待,欲以此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但是事實上,觀點仍然有層次上的不同的,比如你會認為納粹的種族清洗、三K黨的白人至上論,和世界民族和平共存的觀點,其價值沒有高低的差別嗎?如果我們否認這些觀點的價值差別,那我們將無所適從,反而容易退化至社會我的高度以尋求價值穩定感。
而要展現對多元觀點的包容和尊重,是不需要否認其高低深淺的差別的。我們只需要瞭解: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價值和觀點,這些東西,在不同的因緣條件下,各有他們的價值和必要性。我們要尊重的是因緣條件,而不是把觀點的價值齊一化。
當我們的人格與意識層次發展到世界我的高度,其實在社會中已經算少數了。基本上,大多入的人都停在社會我的階段就不再發展。相對而言,有全球觀點思維能力的人,已經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了。但是在形式運思期,發展世界我的道路上,有幾個岔路,也會困擾和削弱自我的能量,使我們的發展,受到阻礙。
認同危機:懷疑論傾向
第一個岔路,是懷疑論傾向,意即認同危機。因為這個時期,我們會不斷反省和質疑自己既有的觀點,導致我們容易陷入對任何觀點的不確定感中。青少年常會短暫的處於這種價值混淆的狀態,導致焦慮和不安。不過,基本上他們會自然過渡到另一個認同的價值上,然後穩定下來。但是有繼續反省和質疑自他觀點的人,就會更進一步的發現:觀點是相對的存在,只要它是觀點,就有可能被修正。也就是說,觀點或想法沒有永恆不變的,隨著自己的體會和思考,會不斷的被推翻。
此時就容易陷入一個歧途:「沒有任何的觀點是可以信任的,因為它們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因此產生一種觀點疏離的冷漠感,也讓自己漂浮在不確定的空間中,也因此失去作決定的動力,因為沒有任何觀點是絕對可信的。這樣的狀態,會讓人不安和空虛,削弱我們的能量。
價值扁平化:觀點價值的齊一化
第二個岔路是價值扁平化。隨著世界我的成熟,我們開始認同一件事:所有的價值和觀點都有它的獨特性,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以強權來壓迫不同的文化,是傲慢和獨裁的。這個觀點是很好的,但是若被推展到極致,就容易進入「價值扁平化」的誤區:否認觀點仍然有深淺高低的分別,將其價值齊一化,泯滅觀點價值的高低,將所有的觀點壓制於同一個水平來看待,欲以此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但是事實上,觀點仍然有層次上的不同的,比如你會認為納粹的種族清洗、三K黨的白人至上論,和世界民族和平共存的觀點,其價值沒有高低的差別嗎?如果我們否認這些觀點的價值差別,那我們將無所適從,反而容易退化至社會我的高度以尋求價值穩定感。
而要展現對多元觀點的包容和尊重,是不需要否認其高低深淺的差別的。我們只需要瞭解: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所需要的價值和觀點,這些東西,在不同的因緣條件下,各有他們的價值和必要性。我們要尊重的是因緣條件,而不是把觀點的價值齊一化。
星期一, 3月 01, 2010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7):意識成長發展層次(K)
世界我發展成熟的思維
世界我發展成熟的人,不再侷限在為自己同族或同國人的利益上思考事情,而開始以整個世界為中心,來思考大眾的未來。因為他們反思國家或種族主義的局限,發現如果僅在乎自己團體,將其利益、價值置於他人之上,這種無視於他人權利的霸權心態,若發展至極致,終將演變成暴力、侵略、壓迫、戰爭和相互毀滅。最後,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所以以更大的、整體的利益的觀點,謀求共榮共生可能的思考,便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
社會我的霸權心態
即使是看似良好的價值,如果其意識狀態停留在社會我階段,也會發生壓迫和侵略他人的問題。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以為自己的價值高於其他人之上,就利用自己金錢和人力的優勢,壓迫受助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然不給予幫助。並處處強勢宣傳自己的善行,要求受助者要感謝自己的團體,並不斷的想辦法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和團體的人數,這也是一種置自己為高位的霸權心態。在其思維的本質上,其實這跟納粹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雖然它所推行的價值,看似良善,可是基本上的心態是霸權的、傲慢的,無視於受助者的主體性。
以世界我為中心的國際救援做法
在世界國際救援組織的做法上,這種柔性「價值暴力」,也被提出來檢討、反省。一個被提出來做為當今典範的做法,就是南亞海嘯時,以天主教為主的紅十字會,為避免刺激當地回教為主的信仰,造成對方的不快,將其旗幟的「紅十字」改成回教色彩的「紅新月」,並改稱「紅新月協會」。同時也低調的未宣傳天主教的教義,並積極協助當地的人民,重建清真寺,邀請回教的教士回到清真寺,帶領當地教徒進行回教禮拜和禱告。紅十字會僅援助當地人恢復自己的生活,它願意放棄伴隨著救援行動的宗教影響力,甚至還協助當地本身的宗教文化的重建。這樣的作法真是令人尊敬,也反應了紅十字協會已經邁入了「世界我」的階段了。相較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一味的以自身團體擴張為目的方式來「行善」,真是判若雲泥,我是深不以為然的。
世界我階段的思潮:以減碳運動為例
現今的節能減碳思維,就是一個全球普世價值的觀點,我們深刻的發現:如果我們各自只一味的追求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斷的消耗能源,造成全球氣候暖化,最終將會危及全球生靈,包含自己子孫的生存。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僅只與自己、與自己的社會有關,也跟全球的生靈習習相關。所以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必須以全球的利益來思考,而不能只限於自己或者國家社會的利益來行事。於是乎,世界我或者所謂的普世意識就被發展出來了。
世界我發展成熟的人,不再侷限在為自己同族或同國人的利益上思考事情,而開始以整個世界為中心,來思考大眾的未來。因為他們反思國家或種族主義的局限,發現如果僅在乎自己團體,將其利益、價值置於他人之上,這種無視於他人權利的霸權心態,若發展至極致,終將演變成暴力、侵略、壓迫、戰爭和相互毀滅。最後,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所以以更大的、整體的利益的觀點,謀求共榮共生可能的思考,便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
社會我的霸權心態
即使是看似良好的價值,如果其意識狀態停留在社會我階段,也會發生壓迫和侵略他人的問題。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以為自己的價值高於其他人之上,就利用自己金錢和人力的優勢,壓迫受助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然不給予幫助。並處處強勢宣傳自己的善行,要求受助者要感謝自己的團體,並不斷的想辦法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和團體的人數,這也是一種置自己為高位的霸權心態。在其思維的本質上,其實這跟納粹沒有什麼大的差別。雖然它所推行的價值,看似良善,可是基本上的心態是霸權的、傲慢的,無視於受助者的主體性。
以世界我為中心的國際救援做法
在世界國際救援組織的做法上,這種柔性「價值暴力」,也被提出來檢討、反省。一個被提出來做為當今典範的做法,就是南亞海嘯時,以天主教為主的紅十字會,為避免刺激當地回教為主的信仰,造成對方的不快,將其旗幟的「紅十字」改成回教色彩的「紅新月」,並改稱「紅新月協會」。同時也低調的未宣傳天主教的教義,並積極協助當地的人民,重建清真寺,邀請回教的教士回到清真寺,帶領當地教徒進行回教禮拜和禱告。紅十字會僅援助當地人恢復自己的生活,它願意放棄伴隨著救援行動的宗教影響力,甚至還協助當地本身的宗教文化的重建。這樣的作法真是令人尊敬,也反應了紅十字協會已經邁入了「世界我」的階段了。相較某些佛教慈善團體,一味的以自身團體擴張為目的方式來「行善」,真是判若雲泥,我是深不以為然的。
世界我階段的思潮:以減碳運動為例
現今的節能減碳思維,就是一個全球普世價值的觀點,我們深刻的發現:如果我們各自只一味的追求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斷的消耗能源,造成全球氣候暖化,最終將會危及全球生靈,包含自己子孫的生存。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僅只與自己、與自己的社會有關,也跟全球的生靈習習相關。所以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必須以全球的利益來思考,而不能只限於自己或者國家社會的利益來行事。於是乎,世界我或者所謂的普世意識就被發展出來了。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16):意識成長發展層次(J)
形式運思能力的發展
「社會我」的認知基礎,是以「具體運思期」的認知能力為主,而這個認知能力的再進一步,就是所謂的「形式運思期」的發展,這能力在我們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大概在12歲至18歲時候發展成熟(但有些人並沒有機會發展完整)。何謂形式運思的認知能力呢?就是擁有針對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本身的觀察與反省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給小孩子紅、藍、黃三種顏色的水,希望他能用這三種水配出綠色的水來。具體運思期的小孩,他只能隨機胡亂的配,直到恰巧配出綠色;而形式運思能力發展出來的小孩,他會開始用紅色配藍色,紅色配黃色,藍色配黃色的順序來試驗,直到配出綠色,這明顯可以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合理的去達成目的。
為什麼他能如此呢?因為他能夠檢討自己配色的過程,能在腦中模擬未來發生的狀況,進而發現如果他依照一些次序來實驗,他可以刪除一些不必要的重複的步驟。也就是說,他可以開始評估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合理和正確,並找出最適切的方式來做。換言之,就是具備了反省、檢驗自己思考方式是否合乎邏輯以及其適情、適時、適所的能力。從這時候開始,人才比較能有意識、有系統的反省自己行為和檢討既有的概念,也有開始能力質疑權威,進而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系統。
青少年的價值衝突現象
通常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個能力的發展的時間,是在所謂的青少年時期。這時剛好是我們從具體運思期的社會我,要發展到形式運思期的世界我的過渡階段,這也是思想自我衝突和重大轉折的階段。他會開始去反觀自己原先所接受的價值是否合理,也產生了許多困惑和價值的混淆。
尤其是現今社會資訊的氾濫、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價值觀瀰漫在我們四周,更憑添了許多衝突的發生。如果這個時期,形式運思能力發展不夠成熟,無法產生反省力,便會容易僅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特,陷入誤區,不但否定了原有的價值,反而產生更偏激狹窄的觀點。如納粹、三K黨等極端種族主義,或者依附另一套道德標準的團體,如幫派、黑社會等,那就相當的危險。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特徵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不會落入上面的陷阱當中。因為它所建立的,不只是新的價值系統,而且也建立了一個合理而完整、檢驗自己的反省機制。既有的價值觀不再是唯一的真理,而是能經過反省思考並被修正的有機體,包含自我檢驗的機制也在反省之列。所以社會我的國家民族觀就會有所鬆動,開始向普世價值、以整個世界的共生共榮為基礎的觀點移動,因為社會我的觀點是相對狹窄的,所以有加以修正為更廣大、完整的必要。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定自己的形式運思能力是否成熟呢?端看我們看待所有觀點(包含自己觀點)的態度。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不會將某種觀點絕對化,他能理解觀點的相對性,並允許所有的觀點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端看其適用的範圍)。雖然觀點間有高低廣窄的差別,但沒有一個觀點絕對的高於其他觀點。
所以一個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對於所有的觀點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可能會選擇其較為認同的觀點,但會保留觀點的可修正性。意即他是觀點的主人,擁有修改和取捨觀點的權力,而非像社會我階段的人,只有遵循觀點的可能,而沒有質疑和修改觀念的自由。
「社會我」的認知基礎,是以「具體運思期」的認知能力為主,而這個認知能力的再進一步,就是所謂的「形式運思期」的發展,這能力在我們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大概在12歲至18歲時候發展成熟(但有些人並沒有機會發展完整)。何謂形式運思的認知能力呢?就是擁有針對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本身的觀察與反省能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給小孩子紅、藍、黃三種顏色的水,希望他能用這三種水配出綠色的水來。具體運思期的小孩,他只能隨機胡亂的配,直到恰巧配出綠色;而形式運思能力發展出來的小孩,他會開始用紅色配藍色,紅色配黃色,藍色配黃色的順序來試驗,直到配出綠色,這明顯可以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合理的去達成目的。
為什麼他能如此呢?因為他能夠檢討自己配色的過程,能在腦中模擬未來發生的狀況,進而發現如果他依照一些次序來實驗,他可以刪除一些不必要的重複的步驟。也就是說,他可以開始評估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合理和正確,並找出最適切的方式來做。換言之,就是具備了反省、檢驗自己思考方式是否合乎邏輯以及其適情、適時、適所的能力。從這時候開始,人才比較能有意識、有系統的反省自己行為和檢討既有的概念,也有開始能力質疑權威,進而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系統。
青少年的價值衝突現象
通常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個能力的發展的時間,是在所謂的青少年時期。這時剛好是我們從具體運思期的社會我,要發展到形式運思期的世界我的過渡階段,這也是思想自我衝突和重大轉折的階段。他會開始去反觀自己原先所接受的價值是否合理,也產生了許多困惑和價值的混淆。
尤其是現今社會資訊的氾濫、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價值觀瀰漫在我們四周,更憑添了許多衝突的發生。如果這個時期,形式運思能力發展不夠成熟,無法產生反省力,便會容易僅僅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特,陷入誤區,不但否定了原有的價值,反而產生更偏激狹窄的觀點。如納粹、三K黨等極端種族主義,或者依附另一套道德標準的團體,如幫派、黑社會等,那就相當的危險。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特徵
成熟的形式運思能力,不會落入上面的陷阱當中。因為它所建立的,不只是新的價值系統,而且也建立了一個合理而完整、檢驗自己的反省機制。既有的價值觀不再是唯一的真理,而是能經過反省思考並被修正的有機體,包含自我檢驗的機制也在反省之列。所以社會我的國家民族觀就會有所鬆動,開始向普世價值、以整個世界的共生共榮為基礎的觀點移動,因為社會我的觀點是相對狹窄的,所以有加以修正為更廣大、完整的必要。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定自己的形式運思能力是否成熟呢?端看我們看待所有觀點(包含自己觀點)的態度。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不會將某種觀點絕對化,他能理解觀點的相對性,並允許所有的觀點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端看其適用的範圍)。雖然觀點間有高低廣窄的差別,但沒有一個觀點絕對的高於其他觀點。
所以一個形式運思能力成熟的人,對於所有的觀點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可能會選擇其較為認同的觀點,但會保留觀點的可修正性。意即他是觀點的主人,擁有修改和取捨觀點的權力,而非像社會我階段的人,只有遵循觀點的可能,而沒有質疑和修改觀念的自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