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03, 2011

關於佛法中「厭離」的意義和對其誤解的澄清

對於南傳佛教或阿含經裡面,常常有「厭離」的說法。很多朋友就以為佛法是消極的排斥世間,逃避世間的宗教。是因為是把「厭離」當作是討厭和離開的意思,所造成的誤解。我就自己的理解,做一點澄清。

厭離的「厭」,我傾向不把它當「討厭」解釋,而是解為「饜」足的「饜」,就是「吃飽了」,「夠了」、「不想再繼續了」的解釋。這裡面沒有嗔念(就是討厭、排斥),反而像是一種瞭解和決定,所以我認為不是討厭的意思。

那為什麼會厭離?簡單的來說,我們拚命的想去控制無常的五蘊為常,符合我們的心意,就必定是徒勞無功的,而且因此受苦。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做這樣的蠢事,然後自找苦吃,覺得夠了,並決定不再繼續這種愚行。這樣的理解和決定,我們稱之為「厭離」。

故我認為這個決定,並沒有嗔(討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欣悅他處,以為他處有安樂的想像。只是單純的「夠了,不用再繼續」,也就「離」了。

我不認為厭離是什麼特別的事,任何玩夠的人,都會厭離,不一定要什麼特別的實際狀況才行。

只是,對五取蘊的厭離,必然由對其無常無我的洞見而來。如果一個人沒發現五蘊是無常的、無法控制的,只要他覺得,在五蘊中,是可以得到穩定永恆的安樂的,喜貪是不會盡的。那怎麼會饜足呢?

我舉一個網友(非佛教徒)的例子,來說明厭離,我想會更具體。

這位網友曾經沉迷線上遊戲數年,母親生病也不照顧,只顧著打電動。母親死了,在喪禮上他還只想著趕快回去打電動,毫不關心。女友也跑了,工作也丟了,搞得家破人亡,親人遠離。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覺得打電動好乏味,無聊到極點,覺得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然後清醒過來,才感受到他的媽媽已經死了(之前只是知道,但毫無感覺),發現自己的人生竟然荒蕪至此,他的人生已經空白了許多年。他甚至無法明白自己在「醒來」的前一刻,為什麼會沉迷電玩到這樣的地步?

這個乏味,就是厭離。這樣索然無味,找不到樂趣的感受,並沒有討厭(嗔),只是失去繼續的動力而已 。所以,厭離並不是討厭想離開的意思,而是比較靠近「喜貪盡」,也就是喜歡和貪愛耗盡的意思。

希望有把這個名詞解釋清楚。

1 則留言:

WRH 提到...

THANKZ http://mylightsmile.blogspot.co.id/2017/12/better-seo-writing-for-dummies-and-what-seo-search.html